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他放過牛,刷過瓶子,39歲攀上職業巔峰,成為上市公司的副總裁。他41歲時東山再起,僅靠幾個人,十幾頭牛,8年時間捲土重來,把銷售額做到200億,一舉成為行業第一。他就是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

貧寒的童年

牛根生有著一個非常艱苦的童年,在1歲的時候,牛根生因為家裡沒有糧食,所以把他送給了一戶養牛的人家。

8歲那年,養父母又被打成走資派。每天早晨四點鐘,小傢伙就要陪著養母掃大街,一掃就是5年。

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更慘的是,14歲那年養母因病去世,19歲養父去世,牛根生徹徹底底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

進入伊利工作

直到1983年,牛根生才有機會進入一家回民奶食品廠,也就是伊利的前身,成了一個洗瓶工。

雖然這項工作很枯燥,但是每天牛根生都完成得非常認真,他是每天早上第一個來的,也是每天晚上最後一個走的,就是因為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牛根生半年後就升為測瓶組組長。

扭轉乾坤

1983年,廠裡搞承包制。牛根生又是第一個衝了上去承包了一間加工車間。

此後,靠著苦幹加蠻幹,車間當年扭虧為盈,牛根生被破格提拔為銷售經理。

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1996年,他從品嚐咖啡中找到靈感,隨機發起一場冬天裡的雪糕攻勢!伴隨著“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伊利苦咖啡單品銷量創紀錄突破3個億!這一年,伊利成為“中國冰淇淋大王”,牛根生也順理成章成為公司副總裁。

離開伊利,創立蒙牛

因為伊利內部鬥爭的問題,牛根生離開了伊利,當年他41歲。

牛根生賣掉了自己的股份,也只不過是籌到了100多萬,要靠這100多萬重新開設一個與伊利抗衡的品牌是不可能。

但是牛根生自己也沒想到,因為他的一聲招呼,下面的弟兄們或者變賣股份,或者找人借錢,甚至把自己留作養老的錢全部拿了出來,很快就湊齊了1000多萬,創辦了蒙牛。

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如此快速地籌到錢得益於平時對兄弟們的掏心掏肺,單位給牛根生髮108萬年終獎,他隨即全部分給大夥。單位獎勵他18萬,他卻用這18萬給員工買了4輛面的跑運輸,所以這幫兄弟對牛根生都忠心懇懇。

牛根生資金大部分都投在了牛奶的研發上,並創造性地選擇“一淨一稠”技術,確保牛奶品質。

暗度陳倉

蒙牛的發展並不順利,首先在奶源上就竟然對手封殺了。所以他只能自己掏錢給養牛戶養牛。

牛根生一次性拿出500萬,給5千戶養牛戶發放貸款,“虧了算我的,賺了是你的。”

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此外,他對養殖戶的鮮奶採取兜底收購,“價格就高不就低,確保不賠錢。”

到了2000年,日收奶量首次突破100噸,一年後突破200噸。

而到了2006年,5萬養殖戶已經養牛100多萬頭,蒙牛就成了中國收奶量第一龍頭。

2000年,伊利,三元,光明等瓜分了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城市,硬拼顯然是死路一條,所以,牛根生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深圳。

當時,深圳的老百姓都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洋品牌,很多國產奶廠在那裡扔了上千萬廣告費,都沒有搞出個名堂。

偏偏牛根生不信邪。

當然,他的戰術完全不一樣。牛根生一次性招了300多個地推,分成30個小組,每組10人,全部穿蒙古服裝,一個小區一個小區掃。“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純天然無汙染的牛奶。”

“不喝是你的錯,喝了不買是我的錯。”

最關鍵的是每個小區前面10箱免費送。

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所以,到一個小區火一個小區。一個月下來,超市也帶火了。當年,深圳銷售額突破5000萬。

此後,牛根生一鼓作氣拿下了北京與上海兩大城市。為鼓勵加盟,他一度提供租金在5000元以內,30平方米左右的鋪面,甚至允許50%的商品為蒙牛以外的產品。

效果顯而易見,2001年銷售額突破27億,並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

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位航天員上天,全國人民記住了“神舟”五號,記住了“楊利偉”,同時也記住了“蒙牛”。

回饋社會

牛根生成功後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他如今把更多的時間都放在了公益上。他捐贈300萬元,用於四川西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蒙牛創始人:1歲被父母送走,39歲攀上職業巔峰,41歲與伊利抗衡


他為北京師範大學捐贈300萬元。

他為雅安廬山地震捐贈1000萬元。

5年時間,牛根生做公益累計花掉9個億,2016年他更是加入了巴菲特和蓋茨的“裸捐計劃。”

世間大量真相都不讓說,想獲得更多可點擊“瞭解更多”,找到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