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如果說近期有什麼國產電影是必看的話,我一定會推薦《過春天》。一部不一樣的青春片,題材很特別,講述了一個穿梭在香港與深圳兩地的十六歲少女的故事,劇情豐滿,情緒乾淨。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作。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導演白雪是新人,本碩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時也是第二屆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暨“青蔥計劃”)的前五強。但在介紹這位導演的時候,總免不了提到她是一個“全職媽媽”,一個女性。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導演白雪

而在電影中,也確實展露出了一些女性特質,青春期少女微妙的情緒變化展現得非常細膩。

仔細一想,近兩年確實出現了不少女性新人導演,也為觀眾奉獻了諸多不錯的作品。

聚焦生活經歷

提起女導演,我們似乎習慣於因為性別而尋找她們的作品中關於女性特質的表達。

以新人女導演們的長片處女作為例,與白雪的《過春天》同時入圍柏林電影節還有另外一部華語電影,是《第一次的離別》。導演王麗娜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鄉新疆沙雅。這部兒童電影最終斬獲了新生代兒童單元評審團大獎。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第一次的別離》

北京胡同長大的楊明明,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柔情史》講述了發生在衚衕的故事,剖析了母女關係。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柔情史》劇照

一位新人女導演曽贈,她拍攝的《雲水》時,同樣也取景於自己的家鄉湖南……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雲水》

這麼一看,似乎新人女導演都或多或少地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鄉——或者說,是對準了自己曾經的生活。但這並非是她們的共性。

李傑的《很高興遇見·你》是一個簡單的愛情公路片。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很高興遇見·你》

而成長於香港和美國的閻羽茜則拍攝了上海味兒十足《海上浮城》。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海上浮城》

即使在電影中展露出了一些細膩的情感,但如果不看導演介紹的話,你也很難意識到導演是一位女性,譬如曽贈的《雲水》,對準的就是她父輩的生活,講述了三個孤獨的男人各自的贖罪故事。

你其實很難找到女導演的作品中有什麼共性的性別表達。

性別如同故鄉,是養分而非限制

曽贈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談到過這個話題,她認為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看法,決定了一個導演的電影觀。這不難理解,電影本就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藝術。而一個人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解,無外乎從自己的人生經驗中獲得。譬如畢贛,他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甚至到去年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不也都是在講發生在凱里的故事嗎?又譬如賈樟柯,他的作品一以貫之都是在汾陽至上展現家國情愁。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路邊野餐》截圖

藝術來源於生活,從曾經的生活環境汲取創作養分,應該說是新人導演所共通的。如果我們關注一下這些新人導演的短片作品,則更容易發現端倪,畢竟在他們的長片處女作之前的作品,其實更容易體現其個人生活。近一些如曽贈《明月的暑期日記》,講述少女如何結束自己的童年,你可以看到導演自己關於青春期變化的理解。又如楊明明的《女導演》,幾乎就是她導演生活的展現。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女導演》

近一些的例子如今年奧斯卡奪得最佳短片獎的《包寶寶》,其導演石之予也是一位華裔女性,若非生長在傳統華人家庭的環境中,恐怕很難將華人母子的家庭關係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石之予與母親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包寶寶》

綜上而言,性別並不是導演視角的唯一決定性因素,電影主題的表達其實跟性別的關聯並不是正相關的。我們只能說,女性的視角使得女導演作品中可能呈現著某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性別表達,這當然是基於女性自身心理、情感的困惑和體驗。而我們談論這些表達,則需要具體到某一部作品中去,像是《過春天》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關於佩佩與阿豪最後一次藏匿手機時兩人的互動,乾淨通透,你很難想象男性視角下對於青春期少女慾望如何呈現;

像是《明月的暑期日記》裡少女的月經的比喻:明月身著紅裙站在水中,而游魚從身下突兀地遊過,這種奇妙的鏡頭只能讓人感嘆女性視角的奇妙,而這種關於身體和情感的體驗是男導演天生無法感知的。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明月的暑期日記》

我們不應該說,因為她們是女導演,所以她們的作品就必然應該如何如何。身為女性,她們成長如斯。她們作品的呈現是基於她們的人生經驗。性別之於女導演,其實更像是滋養她們創作的土壤。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一個女導演的作品可能是有所謂女性意識的,但也可能沒有女性意識。她的呈現可以是溫柔感性的,也可以是剛強與理性的。她們的電影可以是喜劇片、紀錄片、動作片……所有女導演的作品,可能唯一確切的共通之處,僅在於導演都是女性。

而性別之於導演創作來說,不應該是限制。這一點是男女通用的。

未來不設限

雖然自電影誕生以來,女導演就有姓名。但近些年女導演的處境卻並不樂觀。以白人精英男性為主的好萊塢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至今僅有5位女性導演被提名,而只有1位獲獎。而唯一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說:“我沒有拍過一部好萊塢大片。”她的作品全部是由獨立電影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凱瑟琳·畢格羅

觀之國內也是一樣,電影產業從來都深受市場和資本所裹挾,在商業洪流之下,票房號召力是資本最看重的優點,而市場似乎認定女導演扛不起票房的大旗。對女性的性別偏見使得資本更多地投向了男導演,這應該是造成女導演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

沒有足夠的投資導致沒有成熟的商業電影作品,於是沒有票房,然後繼續導致沒有投資,彷彿是一個惡性循環。即使華語電影近幾年確實有如趙薇、徐靜蕾、蘇倫等女導演拍攝了一些比較成功的商業電影,而沒有商業大片的投資導致女導演們大多拍攝的都是獨立影片,成名已久的李玉、馬儷文等都是從藝術電影逐漸走向市場,但這些女導演們確實是鳳毛麟角。


立場 | 新人女導演的話語權:壓力之下,無限未來


蘇倫導演作品《超時空同居》

而擺在新人女導演們面前的問題很現實,對她們來說,現如今女性導演的創作空間很小,她們只能不斷開拓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拍電影的機會是難得的,前提是有機會,她們才能傳達自己的電影理念。在導演計劃扶持下的新人女導演們表現亮眼,她們的長片處女作展示了——如何在電影市場規則下完成自己的藝術追求。

目前看來,從獨立影片開始參投各大電影節來積攢名氣是新人女導演們想要獲得資本青睞最好的出路。當然,近些年一些導演計劃為這些新人女導演們提供了另一種更快面向市場拍片的可能。

許多東西不言而喻,我們當然應該關注女導演們,尤其是新人女導演們,她們意味著無限可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