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現在是1月份,北歐正處於極夜。

小時候總在地理課本里看到講極夜,

但好多人估計到現在也沒體驗過。

說到這件事,

F的同事典小姐最有話語權。

典小姐前陣子從芬蘭回中國,

剛回來那幾天,天天帶墨鏡,

我們就問她,大白天的你戴啥墨鏡?

她說:你們不覺得白天的光很刺眼嗎?

我們所有人:What ???

後來我們才知道,

典小姐之前住芬蘭,一直處於在極夜中,

好不容易適應了將近17小時的黑夜,

太久看不到自然光,

回到中國眼睛是真的緩不過來。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一月份的赫爾辛基,日照時間只有6.5小時。也就是說,芬蘭人每到這個時候就要經歷長達17個小時的黑夜。

10個小時的夜晚已經讓人覺得“長夜漫漫”了,很難想象芬蘭人是如何熬過來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但說來也神奇,

正是冷酷無情的大自然,

催生了北歐人無窮無盡的設計靈感。

和安逸生活下誕生的靈感不同,生活環境越是惡劣,人們的創造,越是爆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沒有太陽光,我們就自己創造光

赫爾辛基市政府聯合來自世界各地的燈光藝術師,攜手設計了一個童話般奇幻的展覽——LUX赫爾辛基燈光節。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彩色公園》由Kari Kola 設計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赫爾辛基燈光節的歷史:

赫爾辛基可以說是歐洲燈光節的發源地之一。

  • 1995-2009年,赫爾辛基每年11月都會舉辦Valon Voimat(光之力)活動,在暗無天日的冬季,感受光的力量;
  • 2009~2011年,便改成了每年1月舉辦Valon Vuodenaika(光之季),這可以算是赫爾辛基燈光節的前身;
  • 2012年,這項活動正式命名為赫爾辛基燈光節。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He olivat taalla》由Alexander Reichstein 設計

漫長黑夜中的視覺享受

每年來參加燈光節的參觀人數多達50萬人,而今年是第21年。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來自芬蘭、法國、比利時、加拿大等國家的藝術家在赫爾辛基城市中心建造燈光藝術作品,總共有500多個作品,放置在節日路線上,點亮整個赫爾辛基城。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2019年赫爾辛基燈光節參觀路線圖

在ins上還專門有一個#赫爾辛基燈光節#的話題,話題下有將近4萬條圖文,人們把這一奇妙的景色拍下來,或是拍下一張特別的自拍照。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原本昏昏沉沉的赫爾辛基城,就這樣瞬間被美妙的燈光藝術品喚醒了。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藝術,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北歐人擅長什麼?搖滾、電音、環保。

在這片富足的土地上,藝術和科技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11.5赫茲》由Kai van der Puij 設計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所以整個燈光藝術節展區都是免費的。

因為燈光節的出現,我們開始為一年中最黑暗的時刻感到高興。藝術家們以創造性的方式,將城市的燈光變得栩栩如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燈光表演,這種感覺真的很棒。”燈光節的負責人這樣說道。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雲》由Caitlind r.c.Brown和Wayne Garrett 設計

黑暗和光明,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1.《時間的角色》

由藝術家(Janne Ahola)打造的燈光裝置作品—《時間的角色》是赫爾辛基燈光節上的最大亮點,建築環境與燈光的關係也一直是燈光節的核心所在。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赫爾辛基的地標白教堂披上了各種色彩的絢麗“外衣”,各種造型隨著強勁的音樂節拍不斷變化。很難想象,這棟古老的建築已有100多年曆史了。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2.《月光》

發光的月亮以不同的顏色,為觀看者創造神奇的夜間氣氛。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在意大利藝術家(Marco Brianza)的月光視頻藝術作品中,月亮不再懸掛於空中,而是變得觸手可及。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當一個巨大的燈照亮環境時,月光改變了廣告屏幕原本的用途。在我的作品中,我想鼓勵人們多觀察城市空間,不要只盯著廣場地面” Brianza說。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3.《反思研究》

紐約藝術家(Zach Lieberman)用編碼、光和電子技術創作了這個作品。參觀者可以在這裡釋放自己的創造力。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我對光和它的運動有著極大的熱情。光可以是數學的、有角度的和精確的,但也可以是流動的和波浪起伏的。”利伯曼說。

4.《我們想要》

英國光藝術家蒂姆·埃切爾斯(Tim Etchells)在他的霓虹燈和LED燈光的作品中展示了文字的詩意。他想通過簡單的句子,創造故事,激發情緒。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當文本變成光線,放置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中時,它就變成其他事物了。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激發思考,在公共場合創造有趣的體驗。藝術作品既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每個觀眾看待它的角度也不同。 ”Etchells說。

5.《紫外線畫廊》

這是由十位女藝術家的作品共同組成的燈光畫廊,放置在芬蘭館的庭院。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在這40件藝術品中,展現著芬蘭女藝術家們的街頭藝術:赫爾辛基的歷史建築、塗鴉、圖形肖像和動物人物。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這個由女性藝術家組成的協會,還經常組織各種婦女項目和研討會。一直為提高城市文化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而努力。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人們在至暗時刻收穫了光明和快樂,

我們常說城市“冰冷”、“無情”,

到處都是鋼筋水泥,

但一個好的城市景觀卻能輕而易舉的,

將城市堅硬的外殼溫柔消解。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至於藝術,就讓它翱翔吧,它應該像鳥兒一樣自由。”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留言和F聊聊:

你參觀過最棒的展是什麼?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北歐17個小時的極夜,人們是怎麼上班和生活的?

FikaFika是一家以咖啡館為載體的北歐家居潮品集合店,致力於向大眾推薦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和提供觸手可及的北歐好物。目前已經和多家北歐品牌開展代理銷售和市場推廣合作。

FIKA源於瑞典語中的Coffee Break,在瑞典,拉上三五好友一起FIKA不僅是每天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項重要的社交活動,很多重要的決定和創新都來自FIKA時刻。




關注我們,

一起縱向探索北歐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