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2018年末,各種總結盤點滿天飛,這其中,飛豬發佈的2018年度旅行報告裡有一組有趣的數據: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中國三四線城市用戶的旅行人次增長30%,出境遊增速高出整體出境遊增速15%,出境遊用戶同比增速高於國內遊用戶31%。

雖然可能還並未成為消費絕對主力,但鼓舞人心。在經歷了一系列湧向大城市或者“逃離北上廣”的拉鋸之後,三四線城市起跑的信號更清晰了。

飛豬順勢統計了2018年三四線城市出行人次同比增速排行,有一組名字相當惹眼:

排名前十的城市裡,從第三到第七的位置上,齊刷刷地排著陽江、茂名、湛江、惠州、江門五個城市。

如果你的地理概念並不強,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明一下——它們全部來自廣東,並且,沒有一座是珠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城市。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自1989年起,廣東一直牢牢把持著全國省級行政單位GDP冠軍的寶座。但在外人眼裡,除了廣州和深圳這兩座超級城市,這個遙遠的南海岸省份,究竟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存在?

什麼是廣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廣東的由來。

歷史上,珠江流域正式併入龐大的中華帝國,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而漢武帝派兵收復南越國後,把這個地區的行政中心(郡)由番禺遷往現兩廣交界處的“肇慶市封開縣”,並將封開縣城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廣佈恩澤”。自此該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到了三國,孫吳政權又把行政中心由“封開縣”搬回“番禺”,改名為“廣州”。自此“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並一直沒再變更名字,它腳下的珠江三角洲,也是廣東當仁不讓的中心。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由於這個地緣中心的存在,廣東也很自然地被分成了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四大區域。

相應地,廣東人主要由三大群體組成:廣府人(佔大多數,分佈在珠三角及粵北、粵西地區)、潮汕人(李嘉誠、馬化騰都屬於這一人群,分佈於粵東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佈於粵東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語言:粵語(即廣府語)、潮汕語、客家話。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

“非珠”不是飛豬

隨著珠三角與廣東省內其他地區發展的巨大差異,一個經濟區域概念逐漸浮出水面——粵東、粵西和粵北被統稱“非珠三角”地區——該區域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梅州、湛江、茂名、陽江、雲浮、清遠、河源、韶關等12個地市組成,佔據著廣東省近七成土地和近半的人口,GDP卻只佔不到三成。

從1970年代末至今,廣東的歷史,似乎只是一部廣深雙城帶動珠三角核心城市崛起的神話。若以《第一財經》2017年的評選來看,珠三角集結了兩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一座“新一線城市”(東莞)、兩座“二線城市”(佛山、惠州、中山),三座“三線城市”(珠海、江門、肇慶)。而“非珠”地區,一座入圍“二線”的城市都沒有。

小城大亂鬥

但除去廣州和深圳,廣東並非身無長物。

首先,在珠三角的核心地帶,東莞和佛山的經濟實力都不可小覷。考慮到面積和人口,如果把兩者合併計算,基本相當於再造了一座廣州或者深圳。而那座以吃聞名天下的小城順德,正是佛山的一個區——“美的”、“碧桂園”等如今如雷貫耳的企業,當年都是從順德鄉鎮走出來的。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經濟日報》1992年5月10日的頭版,順德等“廣東四小虎”推崇備至

而面積更小的中山,這座因誕生了孫中山而從香山改名而來的城市,也在改革開放後上演了一段大逆襲,從1990年代末開啟了爆發式增長,GDP一度排到廣東省內第五。

在這場已經持續了40年的“城市大亂鬥”中,也有令人唏噓的主角。

1978年,廣州之後,你能猜到在廣東排名第二的是哪座城市嗎?

答案或許有點意外:江門。

這裡是梁啟超的故鄉,也是源遠流長的僑鄉,著名的開平碉樓就在江門。在改革開放初期,江門是廣東的老牌工業重鎮,擁有一批大中型國營企業,有著厚實的工業積累和沉澱。

那時候,深圳還是“寶安縣”,珠海還是“珠海縣”。東莞、中山、惠州還是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城市,珠三角經濟圈尚未見蹤影。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1984年,火箭般躥升的佛山終於將江門從榜眼的寶座拉下,開啟了新一輪的城市排名大洗牌。

一個圈塑造一個省份

真正的高潮,源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中國南海邊畫的那一個圈。廣東迎來最為輝煌的黃金十年。

凡是沾不到改革開放邊、遠離外資投資半徑的城市,無一不是在倒退,湛江、茂名從1988年5、6位跌至1997年的8、9位;韶關、肇慶從9、10位跌至13、14位。

到1997年,廣東經濟前兩大陣營基本定型,廣深雙核理所當然的鎮省之寶;佛山、東莞是第二集團。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而在最近的十年裡,廣東省經濟總量前十榜單已經基本固化,僅僅發生幾次小幅更迭。而粵西的茂名、湛江似乎正在恢復活力,珠三角東部的惠州也開始發力。2013年,惠州超越中山,升至第5位的歷史最高排位,並保持至今。它和中山,一起構築了廣東經濟的第三梯隊。

相比之下,粵北則顯得有些沉寂——這裡山地眾多,本身沒什麼發展優勢,其中心城市韶關歷史上曾輝煌過,然而現在,粵北似乎更有可能以原生態的風景,成為珠三角的腹地和後花園。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粵東粵西回暖之路

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組數據——陽江、茂名、湛江、惠州、江門的活力正在顯著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一組旅遊數據,不是GDP,不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統計意義上看似更“硬核”的數據,但卻有更深層次的研讀意義。作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旅遊不但從側面體現著社會整體消費情況的變化,也反映著一個城市人的生活態度。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不是一份隨機冒出來的名單。其中,惠州和江門,正是傳統珠三角經濟核心區的兩翼,產業溢出,輪也該輪到這兩座城市了。

而陽江、茂名和湛江,是傳統的粵西三城,歷史上就是廣府重鎮,千呼萬喚的高鐵今年通了車,千呼萬喚的機場也開始修建,聯結珠三角和北部灣的區位優勢,似乎也要變成現實。粵西正迎來一個新的輪迴,陽江、茂名和湛江的回暖也在情理之中。

廣深之外,廣東還有什麼可牛逼的?

惠州、江門、茂名、湛江在2018年上半年的GDP增幅比起2017年略有下降,陽江甚至出現負增長。但分析普遍認為,這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擠水分”的結果,粵西及珠三角外圍地區的發展勢頭仍然向好。。

至於粵東地區說潮汕話的潮州、汕頭、汕尾、揭陽,你或許會好奇,怎麼在這份洋洋灑灑的排名裡始終見不到他們的身影。

事實是這樣的,單論本地經濟數據,他們確實不在前列。

但潮汕人歷史上就有外出經商的傳統(李嘉誠就是11歲離開潮汕去的香港),胡潤研究院發佈全球華人富豪榜曾統計,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身家2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華人富豪中,廣東人站21%,這其中又有1/3來自潮汕地區(潮州、汕頭和揭陽)。這會有點類似浙江的溫州——本地GDP平平無奇,但源源不斷的錢,會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流回家鄉。何況,這裡有最好吃的海鮮和牛肉鍋。

這就是廣東,一個除了廣深雙城之外,更加多元的地方。

它有粵北秀麗的山川和粵西美麗的沙灘,

珠三角小城永遠在上演經濟神話,

粵東的潮汕大佬遍佈全球。

西邊角落還有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梅州,

它是全球客家人的祖庭。

這裡的人們關心糧食與蔬菜,

也關心腳下的土地和遠方的家人。

在某些歷史片段裡,他們會默默無聞地恪守祖輩的生活,

但只要你撒下種子,

就會收穫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