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真的要被裁?美團從擴張走向收縮

大眾點評真的要被裁?美團從擴張走向收縮

著眼於盈虧平衡和現金流,美團點評先後中止了一些看起來不盈利的業務,朝著減緩擴張、精簡結構的方向求變。

據界面新聞報道,美團點評上週五通過一封只發送給總監及高管層的郵件,公佈了新一輪調整:

點評平臺更名為點評App部,負責“大眾點評”App相關的產品策劃、內容運營和研發工作,以PDC為基礎,UGC為核心,做內容運營,激勵用戶成長,做在線查找平臺。

內部人士表示,美團點評或弱化大眾點評的交易功能,將其定位為“在線查找平臺”。

當日晚些時候,美團點評回否認公司層面組織架構調整,宣稱集團去年組建用戶平臺,旗下包括美團平臺、點評平臺、服務體驗平臺部等部門,此次只是一次內部升級。

大眾點評地位削弱

實際上,早在2月20日,就有傳聞稱:大眾點評被改名或被直接放棄。

脈脈的相關話題下,認證為美團點評員工的用戶稱,“沒有空穴來風,樓主等6月看吧。”另一位留言稱,“基本上板上釘釘了~一大早就大概知道了,又是一波動盪。”

打開大眾點評App中餐飲商家頁面發現,在商家信息下面,即美團外賣入口,下拉可以看到“代金券”,而在美團App,打開商家頁面,就能看到的“買單”和“優惠券”入口標識。

自從合併以來,大眾點評和美團一直存在業務重合,去重對於“嘴大吃八方”的美團點評是始終要面對的問題。只是,天平似乎在3年多前就註定了倒向美團這一端。

一個整合的跡象是,美團點評上市後的首次調整中,將點評平臺與到店事業群剝離。這一不起眼的動作,在當時被更受關注的網約車、外賣、生鮮零售、餐飲B2B等業務變動掩蓋。

大眾點評真的要被裁?美團從擴張走向收縮

細數美團點評的歷次調整,可以看到大眾點評定位有明顯的變化:

2015年11月10日,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的一個月後,點評用戶平臺、美團用戶平臺、POI信息平臺、搜索平臺、商戶平臺等歸為“平臺事業群”。

2017年1月9日,原平臺事業群的點評平臺與到店綜合事業群合併為“點評平臺及綜合事業群”。

2017年11月30日,美團點評到店綜合與到店餐飲合併,加上點評平臺,組成新的到店事業群。

2018年10月30日,王興在內部信中稱:

“1、組建用戶平臺,包含美團平臺、點評平臺、服務體驗平臺部等部門,全面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能力……2、組建到店事業群,統籌到店餐飲、到店綜合、住宿、境內度假、榛果、營銷平臺(廣告平臺與品牌廣告)、RMS(SaaS收銀與點餐)、聚合收單等業務,加速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進一步幫助商戶提升效率……”

由此可見,自二者合併以來,大眾點評似乎納入了美團點評內部升級的一部分,留下昔日起家的分類信息平臺的架子,仍然被看重的,或僅是其多年來積累的海量UGC內容。

曾有證券機構預測,美團點評的到店業務會成為“美食領域的百度”。現在看,大眾點評降格為“在線查找平臺”怕只是時間問題。

鐵打的美團,流水的創新業務

美團上一次調整釋放的“收縮”訊號還包括:將大零售事業群拆散,其中的生鮮零售經拆分,只留下新獨立的小象事業部;以打車為核心的出行事業部被“降級”併入新的LBS平臺,而不久前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則說,“將不會加大對網約車業務投入”。

此外,去年4月被收購的摩拜單車於今年1月更名“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的唯一入口,從財務上看,摩拜被收購的3個月內,美團點評的MAU並未大幅增長,短期內,這塊業務也仍無法扭虧為盈。

去年年底,摩拜曾被傳裁員,美團點評回應“純屬謠言”,但承認存在業務調整,受影響的員工可通過“活水計劃”轉崗。

美團的打車業務自去年9月起也暫停了擴張,業務原計劃春節後進軍鄭州,但並未成行,多位當地的網約車司機表示,沒聽說美團落地的消息。去年11月,美團點評還悄然中止了試運營一年的分時租賃業務美團租車。

雖然年初美團點評試水遊戲,但聲勢也比過往低調得多。

而今,美團點評已經把未來的核心戰略縮減為一個“吃”字,其新獨立的餐飲B2B業務“快驢”是當下的重點,這也是其在產業上縱向滲透、保持餐飲B端商戶粘性的一種穩固策略。

美團點評不會停下,但它已然不似過去那般無邊界地擴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