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遞江湖:阿里吃下四通 順豐京東該擔憂嗎?


新快遞江湖:阿里吃下四通 順豐京東該擔憂嗎?


身著工裝卡其褲、腳踩新百倫……久違的“順豐一哥”王衛,出手了。

一番宣講後,這位低調“內斂”的男人與德國郵政的高官們同步上臺,共同宣佈成立新品牌——順豐敦豪供應鏈中國。在他眼中,此舉將掀開國內供應鏈市場的新篇章。

恰巧同一天,那個宣稱“永遠不親自做快遞”的馬雲,也出手了。

在投資46.6億元入股申通後,他離“日均10億包裹”的小目標又近了一步。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廝殺”後,中國快遞行業正趨於三足鼎立之勢:

1,在每年近百億元資金打造下,劉強東的京東物流網絡愈發龐大,京東快遞蓄勢待發。

2,在菜鳥網絡版圖中,申通、圓通、中通,還有“親兒子”百世匯通,均被馬雲招致麾下。

3,昔日的快遞龍頭順豐雖跌落神壇,營收增長不及通達系,但營收及顧客滿意度依然保持相對領先。

順豐、京東、通達系……一場關於快遞江湖的對決,正拉開新序幕。

曾經的“龍頭”為何墮落?

快遞戰場上,無論是老將還是新秀都在全力拼殺,尙不存在永遠的“王者 ”——這在通達系的戰役上,尤為明顯。

很多人不知,在2011年前後,通達系的龍頭地位屬於申通。這家成立於1993年的早期民營快遞公司,曾創下多個行業記錄。

斗轉星移。

兩三年後,在雙11、618等電商大促的推動下,通達系玩家的行業地位多次輪轉,圓通一度超越申通登上訂單量“寶座”。近兩年,中通的業績上漲明顯,目前處在了通達系首位。

“退步”必有原因,申通有著明顯的短版。

根據申通2017全年年報顯示,其業務量為38.98億件,同比增長約19.64%,遠低於當時行業平均的28%,相比較韻達46.86%以及中通38.3%的增速,更是相差甚遠。

市場份額方面,2015年申通的市場份額為12.4%,兩年後就落至9.7%。這一數字落後於中通、圓通和韻達,這三家的總量佔比分別為15.5%、12.6%和11.8%。

更為重要的是,申通的自營轉運中心佔比很低,導致的直接問題就是爆倉和送貨效率低下。根據財報,2017年申通全網的轉運中心82個,但自營轉運中心僅為48個,自營率為59%。相比之下,中通的自營比例達到92.07%,韻達則全部為直營。

“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相對不足,是制約申通發展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公司核心城市的轉運中心直營化比率相對較低”,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在業績會上直指問題所在。

當時,國金證券分析師在評價申通業績時坦言,申通業務增速遠低於行業平均增速以及居高不下的申訴率,都與過低的自營率有關,這也導致整個網點反應速度及服務質量的下降。

阿里選擇申通意義何在?

申通開始求變。自2017年後,申通加速了直營佈局,先後收購了北京、武漢、貴州、昆明等地的中轉中心,以提高轉運中心直營化比例,試圖提高收入和服務。

這一做法取得了短期成效。在今年2月份發佈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170.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42%;營業利潤27.2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3.86%。

但是從大眾的視角看,申通的服務依舊很差。

一個月前,國家郵政局發佈了2018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順豐、通達系、京東在內的10家快遞企業中,順豐排名第一,申通位列倒數第三,僅好於德邦快遞和優速快遞。

業績常年萎靡,滿意度下滑,阿里為何會投資這樣的企業?在快遞專家馮銘雲看來,阿里入股申通要從兩個層面分析。

從申通自身層面看,其業績不佳導致股價一路走跌,從2016年1月的最高47.07元,降到了去年8月的14.21元,市值蒸發了400多億。但隨著申通直營佈局的逐步完善,未來業績肯定會有所回升,“所以單論投資,目前申通正處在低谷,此時入股時機最佳”。

另一方面,從阿里佈局的角度看,隨著中國快遞向下一個500億件邁進,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單獨完成這項任務,必須要像建高鐵路網一樣建設智能物流骨幹網,把所有物流要素連接起來,發揮協同效應。申通納入阿里體系後,與中通、圓通之間的協同效應才會愈加明顯。

快遞專家趙小敏認為,擺在申通面前的考驗是,能否在快遞旺季來臨之前,改善自己的經營管理、網絡建設、團隊重塑以及服務。這段時間,申通的美譽度和認可度都會相應提升,這都有利於申通的不斷改善,“如果這幾點都做到的話,那麼申通在今年下半年的排名和份額,可能會有很大的提升”。

昔日霸主順豐會擔憂嗎?

有觀點認為,在中國快遞業發展的數年間,順豐和通達系之間形成了相對平衡的局面,京東快遞的入局打亂了節奏但沒有失衡。隨著馬雲通吃“四通”後,現有的平衡很可能被打破,順豐、京東的焦慮在所難免。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實際上,順豐這些年的業績並不樂觀。根據最新業績快報,儘管909.43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上漲了27.6%,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卻下跌了4.57%。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順豐自2017年2月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年度淨利潤下滑。

回看其2017年業績同樣堪憂。財報顯示,順豐2017年業務量同比增長18.3%,低於行業平均增速的22%,市場份額下降0.5個百分點,跌至7.6%。此前,順豐的業務量排在“三通一達”之後,而到2017年,排名卻被百世超越。

有分析認為,當今順豐需要給資本講個新故事,所以與德國郵政合作是關鍵轉型,這意味著順豐將邁入產業互聯網,“現在王衛要發力國內供應鏈市場,這是順豐新的里程碑,也難免是一場豪賭”。

同樣,京東也存在焦慮的可能性。雖然京東多年來自建物流體系,在時效和服務上走在前列,但隨著菜鳥網絡板塊的不斷完善,其優勢可能會不斷縮小。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菜鳥致力於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是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元(年度約10萬億元)的零售額網絡,目標是實現24小時內送貨必達、全球72小時達;而順豐則主攻快遞、冷運和倉儲等服務,定位於物流,融通金融和流通商業,兩者在智能物流運營商方面存在交集,但不屬於完全競爭關係,未來也不排除相互合作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