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1.資本市場對順豐控股的溢美與追捧僅持續了不到一個月,之後態度慢慢轉冷,順豐控股也開啟了為期2年的下跌之路。

2.單槍匹馬的順豐控股,碰到了成長天花板。

3.沒有新鮮血液、沒有屈指可數的互聯網流量入口支撐,僅靠挖掘自身資源,怎麼折騰都無用。

順豐法人變更,不再由創始人王衛擔任。王衛的順豐可謂流年不利,千億元市值大幅縮水、淨利潤同比下滑、電商業務難見成效、護城河越來越窄……光環褪去的順豐為何淪落到如此地步?

1/從“明星”到“棄兒”

遙想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借殼上市,首日市值就達到2310億元,3月1日創下73.48元/股歷史高點,市值約為3061億元,一躍成為當時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僅次於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京東。

那是何等的風光,王衛身家飆升至1500億元,低於當年世界各國GDP排行榜中第99名歐洲的愛沙尼亞(1616.81億元),高於第100名非洲的莫桑比克(1327.75億元),真可謂富可敵國。

激情過後是厭倦。

資本市場對順豐控股的溢美與追捧僅持續了不到一個月,之後態度慢慢轉冷,順豐控股也開啟了為期2年的下跌之路。

截止3月5日順豐控股市值約為1625億元,下跌幅度為46.91%,這還是趕上近期股市估值修復行情的結果,若按1月31日曆史低點29.85元計算,市值約為1319億元,下跌幅度約為56.91%。

而同期中小板指數下跌幅度僅為個位數,這鍋不能由“行情不好”背。

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

業績糟糕。順豐控股上市後的業績增長速度不斷令資本市場失望,2018年業績快報更是糟糕透頂,營業收入增速雖然同比還未正,可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增速卻為-4.57%,這是前所未有的境遇。

反觀申通快遞與韻達股份公佈的2018年業績快報,一個淨利潤為20.45億元同比增長37.46%,另外一個淨利潤分別為26.60億元同比增長67.34%。

而順豐控股披露的2019年1月簡報顯示,業務量為4.09億票同比增長27.41%,這個增速低於韻達股份的35.60%、圓通速遞的36.13%、申通快遞的42.96%。

對比之下,資本市場無情也可釋然。

瘋狂融資。順豐控股已發債融資20億元,定增融資78.22億元,又擬發債融資160億元,從資本市場套現。

公司要發展壯大融資也無可厚非,然而融資的錢看不到成效與寄望,就變成“毒藥”,資本市場自然唯恐避之不及。

執著減持。公司高管、股東密集減持了33.9億元,又不斷公告減持計劃,雖然有的後續計劃因股價太低沒有實施,但割韭菜的心思確實不討人歡喜,畢竟中小股東也會用腳投票。

2/前有標兵,後有追兵

為何獨獨順豐控股的業績糟糕呢?前有京東物流作為標兵,後有三通一達作為追兵,順豐控股面臨巨大的圍追堵截壓力。

高品質不再獨享。在快遞業務野蠻生長的年代,順豐控股憑藉高品質獲得口碑,進而憑藉口碑構築了公司護城河,然而高品質並不具備唯一性、稀缺性,極為容易被複制。

時效方面,行業進步最為神速,申通快遞的“24小時次日達”、中通快遞的“次日達”等都可媲美順豐控股,後者不得不推出“即日到”,然後很快圓通快遞等競爭對手也跟上腳步。

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細節方面,行業已形成標準化,甚至部分公司還推出了貼心服務,例如快遞員上樓可提供“帶垃圾下樓”服務、大件快遞可提供“送貨上樓”服務等。

安全方面,順豐控股的對手為京東物流。京東物流此前僅僅為京東生態系統服務,對順豐控股並無威脅,然而隨著其口碑深入人心,不知不覺也誕生了自己的野望。

2017年9月底,京東物流與網易嚴選達成合作,順豐控股不再吃獨食,雙方圍繞網易的高端商品展開了激烈廝殺。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能搶第一個就能搶第二個、第三個……

除了B端,C端京東物流也沒有放過。

2018年10月,京東物流正式推出個人快遞業務,採用全自營的模式,定位中端個人用戶,不過僅限於北上廣三座城市。

當然,短期內無法取代順豐控股的地位,然而隨著涉足的城市數量提升、京東+騰訊的流量鼎力支持,未來就不好說了。

畢竟,這是一場不對稱戰爭,京東物流可以搶順豐控股的客戶,而順豐控股卻搶不到京東物流的客戶,此消彼長註定是場悲劇。

而另外一個著名的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傾心打造的是菜鳥網絡,儘管順豐控股為該網絡成員,但並沒有掌握主導權,甚至一度與阿里巴巴交惡,雙方和好後心中的芥蒂真的會消融嗎?

單槍匹馬的順豐控股,碰到了成長天花板。

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3/轉型之路艱難

外部壓力轉換為順豐控股的焦慮,主動謀求轉型渴望穩固護城河、拓展新業務,然而轉型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砸錢穩固護城河。為了穩固護城河,順豐控股做了兩件事,一是大手筆收購,二是砸重金進入航空貨運領域。

斥資17億元收購新邦物流71%股份涉足重貨業務,斥資55億元收購德國郵政敦豪集團中國業務涉足供應鏈業務,與美國供應鏈巨頭夏暉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涉足冷鏈物流。

這一系列操作皆為擴大業務範圍並無不妥,只不過消耗了大量現金流,造成部分財務數據同比難看,且由於時間短新業務暫見不到成效。

順豐控股為國內第一家擁有航空貨運機場的物流公司,當前擁有52架飛機,提高了服務的競爭力——1971 年聯邦快遞成立,其抓住前輩UPS沒有航運的短板,首創“次日達”模式,從而一躍成為國際物流三巨頭之一。

然而這種競爭力優勢無法長時間持續。

京東物流與江蘇省南通市政府合作共建全球航空貨運樞紐,而全貨機航班則是與天津航空合作實現;圓通速遞與浙江省嘉興市政府合作共建全球航空物流樞紐,而圓通航空擁有12架全貨機……

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與國際物流三巨頭相比,國內物流公司還有很大成長空間,三巨頭的全貨機數量都超過400架,營業收入都超過500億美元。

隨著玩家一個接一個入局,天空的“物流之戰”已在悄然中萌芽。

嚐鮮電商。王衛曾言:“我一直認為,靠出賣勞力搬貨不是順豐的終極宿命,接下來我們的賺錢模式要從手腳過渡到嘴巴,從體力轉向腦力,從注重公司品牌形象轉向開始重視員工個人形象品牌。”

換而言之,想做高利潤業務。

順豐控股創辦了順豐優選、豐E足食、嘿客等電商平臺,嚐鮮海淘、無人貨架、O2O等新業務,這些電商項目有的不溫不火,有的無疾而終,反而拖累了業務。

順豐的“中年危機”:前有京東物流,後有三通一達

順豐控股真的沒有“電商基因”嗎?

上述嚐鮮皆圍繞順豐的基本盤展開,欲圖打造自身的閉環系統,然而其體量不足以支撐宏偉的夢想,沒有新鮮血液、沒有屈指可數的互聯網流量入口支撐,僅靠挖掘自身資源,怎麼折騰都無用。

如今,順豐控股不斷做加法的轉型之路令人迷惑,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