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2008年,李文華拜師馬三立,馬志明到場作證

熟悉他的人,都說他逆境了一輩子,從藝幾十年裡,“絕大部分時間琢磨的是如何讓別人不整自己”,生活的磨難讓他“遇到任何事情第一感覺是先防身,怎麼保全自己”。從1963年18歲時正式從藝,相聲這個行當迎接他的,不是父親馬三立給他帶來的光環,而是因政治動盪帶來的牽連和折磨;政治風波過後,面對他的是周圍人乃至領導的撤夥、拆梯子,有一段時間因為停發工資,他甚至需要靠把三間房的獨院換成一間房的小院來維持生活。

他在逆境裡針鋒相對、光明磊落的品質,得罪了不少人,也讓朋友尊重又羨慕。特殊年代,不承認父親是“右派”,琢磨的是怎樣表態才能不傷著父親;80年代,帶著作品《糾紛》參加相聲比賽,有人讓他“意思意思”,他“一毛也不意思”,得了三等獎,如今沒人記得一、二等獎是什麼,《糾紛》卻還在流傳;相聲演員趙偉洲曾在團裡站出來替他說公道話,這個交情他便一直記在了心裡。

在相聲世界裡,他又是虔誠於相聲這門藝術的謙虛長者。按輩分,侯耀文喊他師叔,他卻說:“侯耀文是個大腕級的人物,我望塵莫及”;他反對相聲圈子裡的論資排輩,反對單純靠收徒傳承相聲,認為相聲不能“一派一派地論”,他只有三位徒弟,比起收徒弟,他說更願意“多教學生”; 面對觀眾,他感謝“天津父老對馬家父子天高地厚,我是沾老頭光,大夥捧馬家”。

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2007年,馬志明從藝50週年經典傳統相聲月在津上演

1986年,馬志明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一屆專業相聲演員大賽,說的是《五味俱全》。馬三立是比賽顧問,老爺子在臺底下聽了以後,親自摘下了手上的戒指,遞給馬志明:“這個給你吧!”這枚戒指並不值錢,但是個紀念物:它是在解放前後馬三立業務好轉,家裡可以吃上“銀裹金”的麵餅(裡邊一層棒子麵外邊一層白麵),能吃上一點白麵的時候,買的一個小戒指,上邊刻著“馬三立印”四個字。

此時的馬志明,已經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紀。人生前四十年的逆境生活,已經使他養成了堅韌內向的性格,臺上的他說學逗唱,把歡樂獻給觀眾,胸中卻深藏著酸甜苦辣的人生況味,因此行為孤介,幾乎很少參與圈裡人的熱鬧。

1963年,馬志明調到天津市曲藝團正式從事相聲事業,隨後的政治運動中馬三立被“打倒”,馬志明也被批鬥,皮帶抽下去就是一寸多寬的血檁子,讓他落下了嚴重的腰疾。實在扛不住打了,就跑到北京投奔劉寶瑞家裡,那時劉寶瑞生活也不好過,但他護著馬志明,常對他說,過些日子就沒事了,咱們一個說相聲的,有什麼了不起的錯。等到1971年,馬三立和馬志明被送到天津南郊的農場待了七年。

“我從藝雖然說是五十年,但是絕大部分時間琢磨的是如何讓別人不整我。那個特殊的年代,老頭捱整,我琢磨我怎麼樣表態才能不傷著他,我還不能維護他,我還不能承認他的藝術,我很難”,和老爺子隨遇而安的性格不同,馬志明血氣方剛、針鋒相對的脾氣給自己帶來的是苦和氣。他膩味別人說瞎話,自己也從不說瞎話。曾經有小學同學為孩子上學的事找他幫忙,當得知對方在特殊年代做過逼人吃大便的事,他當時就火了,“以後這孩子的事我不管了”。

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2007年,馬志明從藝50週年經典傳統相聲月在津上演

馬季有句廣為流傳的話:我太愛相聲了,我太討厭這支隊伍了!

80年代中期,馬志明創作了被很多人視為馬氏相聲經典作品的《糾紛》。當時,馬志明常到劇場對過,天津市和平路南市口附近的治安派出所串門,解悶兒的同時觀察民風,收集資料。有一回碰上倆人,因啐唾沫迸衣服上,互相揪著到派出所解決。覺得這事兒有趣,當天晚上他用一夜的時間寫出了段子的輪廓、樑子。後來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反覆修改。對百姓生活的觀察成為他創作的素材,其中一個人物的聲音,便是受到之前在火車上和幾位天津人聊天的啟發。

《糾紛》出來後,馬志明想去參加全國相聲大賽,因為沒有同意領導改段子,被重重設障,鬧出了風波。在比賽之前,曲藝團評職稱,逗哏馬志明評為二級,捧哏謝天順卻被故意向下拉,評為三級,直接導致了二人分手。比賽時,《糾紛》得一等獎的呼聲很高,但評獎結果出來,馬志明只得了“三等獎”。有人暗示他:你多少意思意思,一等獎準是你的。馬志明一毛也沒“意思”。此後,因為沒有搭檔,馬志明三年沒上臺演出,團裡停發了工資,只能把原來三間房的小院賣掉,換成一間房,維持生活。

在1995年的一份《個人總結提綱》裡,馬志明寫道:本人不善交際,不搞陰謀,對錯誤決定不鬥爭——因為《糾紛》,團領導整人拆對,給我定出政策:三年不發工資,《糾紛》稿費只給一半。吸取教訓,本人以後不再創作新段子。

徒弟和搭檔黃族民說過,“他的相聲發展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又想在同行裡面防身,又要在社會當中生存很困難。所以在這個環境下他的相聲弄出來要比別人的難度大得多。”

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馬志明表演《大保鏢》

中央電視臺曾幾次邀請馬志明參加“春晚”,都被婉拒:地方演員,抱殘守缺,水平不夠……“我在天津曲藝團都混不明白,我上春晚幹嘛去?”

從2008年起,馬志明成為天津文化局的“高評委”。整個天津的藝文界凡評高級職稱,都需“高評委”投票。每次評職稱前,馬家的電話就成了熱線,沒什麼往來的人也請求“今晚上您家看看去”。馬志明的典型答覆是:“你要來也行,什麼貴你買點什麼,我要投你一票我是王八蛋!”

“天定你吃多少牛羊肉,多少米。這是我爸爸的話。貪那些不該你佔的,‘死’得快。”馬志明曾對採訪的記者這樣說。

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馬志明與郭德綱

在相聲藝術面前,馬志明是虔誠的、謙虛的。

他真正的授業徒弟只有黃族民一個,還有兩位拜門徒弟是遵照父親安排收的,因為覺得自己水平不夠,輩分太大,如果收了徒弟,徒弟就能和80多歲的相聲藝術家平起平坐,“那樣不好”。他反對把馬家相聲稱作一派,“相聲不能一派一派地論,那樣反而氣氛不好”。

馬氏相聲擅長在下層社會里“逗你玩兒”,演繹小人物的故事和性格,而喜歡馬家相聲的小人物也成為馬志明“最崇拜、最敬重的”,馬志明也深知天津觀眾對馬家相聲的感情,“天津父老對馬家父子天高地厚,我是沾老頭光,大夥捧馬家”。

2007年,有出版社出版了《馬志明表演相聲選集》,馬志明在書後的跋中寫道:我確實夠不上出書的份兒,更怕讓人說,是要趕著上“名人出書”這趟車。因為我知道,一個說相聲的,跟著人家大師、專家、學者們“同舟共濟”,這肯定是搭錯車了!

馬三立大兒子馬志明,相聲界的散仙,生活如此潦倒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