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莫讓鍼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服務價格都在漲,而醫療服務價格卻長期“沉睡”。技術勞動價值得不到合理回報,醫生就會“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提高物的價值來彌補人的價值。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不久前,筆者在北京一家公立醫院做針灸,渾身上下紮了10多針。除了傳統針刺外,醫生還加上了電針和理療。因為傳統針刺無論扎多少針,一次收費只有4元,而電針和理療一次收費為10元。兩者並用,還比不上一次理髮費。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針刺是一門技術活。同樣的毫針,同樣的穴位,不同的醫生扎,效果不一樣。有的醫生久扎不好,有的醫生一針見效,差別就在於手法高低。

針刺手法關鍵在於“力”的運用,將點穴、押指、穿皮、送針等動作糅合在一起,“力貫針中,力在針前,針隨力入”,醫生手指一用力,整個針就成為力的載體。可見,中醫針刺的技術含量很高,不下真功夫,很難有療效。”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但是,儘管針刺的核心在於手法,價格卻體現在電針等輔助器具上。

針刺價格是醫療服務價格的一個縮影。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是1999年制定的,至今已執行了17年。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服務價格都在漲,而醫療服務價格卻在長期“沉睡”。

價格是一支靈敏的“指揮棒”,直接影響著醫療行為。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技術勞動價值得不到合理回報,醫生就會“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提高物的價值來彌補人的價值。以針刺為例,目前的醫療服務定價不是在鼓勵醫生提高技法,而是鼓勵醫生多用輔助器具。長此以往,很多中醫絕技將瀕臨失傳。”

最近,國家發改委等4部委出臺《關於印發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意見》,明確“重點提高診療、手術、康復、護理、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格”。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但是,目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實行價格雙軌制。公立醫院是政府指導價,民營醫院是市場調節價。民營醫院針灸費用一次為100元甚至更高,而公立醫院只能維持4元的價格。

現年,除北京等地外,大多省份已經調整了中醫服務價格。河南、山東的收費價格均是每5個穴位20元,安徽、甘肅的收費價格均是每5個穴位15元,上海市中醫針刺治療價格為10元。

即便是已經調價的地區,由於基數過低,調整力度太小,中醫醫療服務價格仍不到位。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價格改革是醫改的一塊“硬骨頭”。新一輪醫療服務價改的核心是破除以藥補醫,通過調整偏低的技術服務收費,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機制。

如果本輪中醫服務價格調整不到位,不能體現技術的價值,就無法真正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因此,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應堅持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的原則,讓政府和市場各歸其位,在“放”與“管”之間尋找平衡,確保醫務人員受鼓舞、廣大患者得實惠。

人民日報:莫讓針灸價格再“沉睡”下去了

中醫針灸是中國的一張“名片”。讓針灸價格迴歸本位,關係中醫的可持續發展,也關係百姓的切身利益。願“沉睡”的針灸價格早日甦醒。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