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耶魯大學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11月8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第一次訪問中國,他也將成為歷史上第8位訪華的美國總統。

從1972年尼克松首次訪華開始,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這些年來,經濟、科技、人文……中美間的交流不斷加深。有著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面孔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美國的頂尖科研機構中。那麼,在這些“全球最有學識的人”眼中,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今天,小百通為你講述美國耶魯大學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的故事。

專訪美國耶魯大學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

鄭永齊是國際學術界著名的華人教授,是華人生物學家在美國的傑出代表,創立了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他從事藥理學、生物科技、中西藥開發等研究工作 30 餘年,在腫瘤及病毒藥理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被稱為“腫瘤藥物研究的先驅”。

2003年,鄭永齊發起成立“中藥全球化聯盟”並擔任主席。該聯盟集合了全球中醫藥領域頂尖的研究機構和研究人才,旨在推動中醫藥在治療上的國際認受性,促進中醫藥全球化。

記者:能簡單介紹下您的研究工作嗎?

鄭永齊:我是學西方藥理學出身的,我的實驗室曾經研製出拉米夫定等藥物。 2000 年, 我開始關注中醫藥研究。治病其根本是“治人”,要從“人”的概念出發,著眼於整體,進行治療。中藥含有多種成分,這些藥物成分可以同時起作用。 這是整體觀的治療思路。我的實驗室有兩個研究方向,一是研製可以治癒特定腫瘤細胞和腫瘤組織的藥物, 二是研究如何通過降低抗腫瘤藥物的副作用來提高病人的生存品質。腫瘤病人在經過化療後,通常會出現兩大副作用:一是以血小板、白細胞降低等為表現的血功能異常, 二是以腹瀉、 嘔吐等為表現的腸胃功能異常。中藥在治療腸胃功能異常等副作用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此外,中藥還能降低西藥的毒性,增強機體抗腫瘤能力。所以,可以用中藥來治療西醫化療後產生的副作用。

記者:關於中國的變化,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鄭永齊: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就來過中國。如今,30多年過去了,中國變化驚人。從科研的角度來看,在20世紀80年代甚至是更早,中國就已經具備相當的科研能力,其獨創性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可以媲美美國。這其中,良好的政策環境是重要保障。

創新是科研的靈魂,但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時間和週期。要切記,不可把追求經濟利益作為創新的目的,這樣就本末倒置了。要多給科研工作者一些時間和耐心,讓他們去嘗試,去試驗,切不可急於求成。對於那些有想法的、年輕的科研人員,要多給他們一些嘗試的機會。

記者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今天的中國,您會選什麼?

鄭永齊:

現在的中國,Exciting(讓人驚喜)!Exciting(讓人驚喜)!Exciting(讓人驚喜)!

記者:您對目前所從事的領域,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有哪些期待?

鄭永齊:中國在中醫藥領域的研究上有很多機會和可能,但需要避免臨床和實驗的重複性。 西藥成分單一,其藥性相對容易控制,而中藥成分多樣,需要對此進行研究,以更好把握其藥性。西醫在很多方面都借鑑了中醫理論,奧巴馬政府曾提出精準醫學(precisional medicine) 的概念,主張對病人施藥要因人而異。但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提倡要因人治病,“治未病”了。

我們要對發展中醫學有信心,用現代的傳播手段向世界介紹中醫精髓,讓中醫學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基石。我有一個設想,用“WE medicine”這個概念來代表未來的醫學。W代表西方(WEST),E代表東方(EAST),東方醫學的核心就是中醫學。未來,醫學不應該只有單獨的西醫和中醫之分,應統稱為“WE medicine”(中西醫)。

專訪美國耶魯大學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

採訪 / 俞佳蘭

排版 / 徐曦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