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政府承諾:今年將把75%以上的財力投入到民生領域!

在1月22日上午召開的北海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市長蔡錦軍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今年,我們將把75%以上的財力投入到民生領域。”

北海政府承諾:今年將把75%以上的財力投入到民生領域!

市長蔡錦軍:“今年,我們將把75%以上的財力投入到民生領域,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在生態保護、市政設施、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建設一大批惠民項目,把人民群眾最煩心的事情一件一件解決,把人民群眾最關切的事情一件一件辦好。”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2019年北海市政府重點要做好哪些民生工作:

城市建設

開工建設高德至大風江濱海大道,將城市往合浦方向延伸;改造提升向海大道(北鐵公路),把主城區與鐵山港區連為一體;開工建設西村港大橋,把銀灘東區與海洋產業科技園區連成一片。啟動馮家江區域和廉州灣區域兩個城市CBD建設,加快建設10幢超高層建築,推進銀灘新城、廉州灣新城、海洋新城、南珠新城等重要片區建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持續推進城市暢通工程,加快建設西南大道等市政道路,加快貫通和完善城市路網。推進人行道淨化以及小街小巷改造,打造嚴管街、示範路。啟動城市夜景亮化工程,推進城市綠化、彩化、美化。積極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公交站點建設,合理調整公交線網。建設一批公共廁所、小公園、小綠地、小廣場。加快推進黃金北岸、南珠市民休閒廣場、冠嶺公園改造和高德老街改造等項目建設。推動北海至湛江高速鐵路、北海機場停機坪擴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山港集裝箱碼頭和公共執法碼頭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推進產業園區工業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多點推進城鎮汙水管網補短板。加快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和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完善電網規劃,改造提升電網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潿洲島跨海聯網工程建設。

生態建設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優先安排資金保障生態建設,深入實施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著力提升大氣、水、土壤等汙染的治理水平。鞏固提升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的整改成效,嚴肅處理發生在群眾身邊的、群眾反映強烈的汙染問題。

建立完善汙染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縣區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加強對自然保護區、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採砂採礦等方面巡查監管,治理南流江、牛尾嶺水庫、旺盛江水庫、洪潮江水庫等重點河湖環境,推進飲用水水源地及第二水源工程建設,確保飲用水供給安全。

加快銀灘核心區汙水管網整治,推進馮家江溼地公園、廉州灣海域清淤和生態岸線修復等綜合整治工程。加快鐵山港固廢堆場項目建設。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引進節能環保、新能源應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企業入駐園區,推動發展環保服務業。

發展基礎教育

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全面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水平和質量。突出抓好德育和特色教育,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編寫具有北海特色的德育教材,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堅強的意志和強烈的責任心;繼續在幼兒園、小學實施童子功“1+N”計劃,在初中開設特長班,在高中集中優質資源,有針對性地培養特長生。

開展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今年投入10億元、改擴建10所中小學校;實施“三名”工程,引進一批國內名校到北海辦學,加快提升名校長管理能力,引進和培養一批名教師、名班主任;實施教育優秀人才“千人計劃”,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優先開展教育暖心工程,切實解決一批涉及學校供熱、供電、供水、教室白板、師生出行的困難,協調一批急需解決的事項,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


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大力實施“名醫工程”,實行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柔性引進一批醫療衛生專業的頂尖人才,全職引進一批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一批專業後備人才,評選一批“北海名醫”。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名醫專家工作室,凝聚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重點圍繞心腦血管疾病科、腫瘤科、婦產科、兒科、骨科開展工作,逐步拓展到其他專業學科。力爭三年內醫療水平達到廣西前列,五年內達到西南、中南地區領先水平。

建設縣域醫共體、緊密型醫聯體,加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遠程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推進鄉村醫生“鄉聘村用”。加快建設潿洲島醫院,推進北海市人民醫院異地擴建二期工程和海上緊急醫學救援中心(二期)項目。落實兩孩政策,保障婦幼健康。積極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衛生管理水平。


繁榮社會事業

鼓勵開展文藝創作,推出更多藝術精品,讓文藝作品“接北海地氣”“有北海底氣”“為北海聚人氣”。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蹟申遺。加強文化惠民,鼓勵發展北海特色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產業,支持海上絲路北海工藝美術博覽園改造提質。培育藝術品交易市場,引進一批文化藝術名人。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舉辦國際性、全國性體育賽事,承辦好“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和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北海賽段比賽等,積極備戰區運會、全國青運會。

加快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成市體育館並投入使用,推進市博物館、市檔案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市委黨校二期等項目建設,啟動北部灣體育中心和市群藝館搬遷項目。繼續抓好“拒絕網吧 拒絕網遊”護苗專項行動和掃黃打非五個專項行動。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幫扶失業人員重新就業。做好退役軍人工作,加快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積極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大參保範圍,實現應保盡保。擴大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範圍,繼續推行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家庭成員共享。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提升養老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強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建設管理,讓住房真困難的群眾得到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