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本文由 毛一鳴 和 李華飛(沙沫)聯合撰稿

《迪拜華人簡史》開始正式連載,此文經歷策劃、取證、撰寫、校對,歷時一年最終完成。共計約25000字,將分為8個部分以連載的形式發佈。同時我們歡迎讀者為《迪拜華人簡史》補充更多線索、資料和圖片,方便我們進行修正與二次審核。

感謝為本文提供幫助的朋友。特別感謝歐陽儀珠女士、王昭良先生、徐小平先生、陳中奇先生、王海林先生、劉海濤先生、張明芳女士、柳絮女士、周玲女士、韓麗女士所提供的信息和資料。

| 前言 |

"迪拜有近30萬華人",這是近年許多迪拜人掛在嘴上說道的。但如此龐大的華人社群,是如何從無到有,逐漸凝結匯聚,形成如此規模的,至今還未有人做過系統地梳理,但卻是一個值得回溯品味的過程。

許多故事集結成一段宏偉史詩,若無人記錄,便不曾發生。迪拜華人的歷史較之世界版圖來說無足輕重,卻對許多生活於此和對此地有特殊情結的朋友來說,極富意義。

然而要梳理迪拜華人史,並不容易,在這片文化荒漠,許多過往之事沒有文獻的考據,只能通過有經歷的華人們口口相述,以一種不正統的八卦之力得以流傳。也正是通過老迪拜們的心路點滴,我們才能發現一些存於市井中的蛛絲馬跡,以此穿梭半個世紀,去尋找這片土地之上,來自華人的印記。

此文由我(毛一鳴)聯合李華飛先生(沙沫)共同撰寫,作為同樣喜愛追古訪今的文化獵奇者,集二人所知,還原屬於阿聯酋迪拜華人的歷史軌跡。此文2000年以前由李華飛先生主筆,2000年以後由我主筆,也感謝所有對本文提供支持和考證的老迪拜們。

謹以此文,獻給廣大海外華人。

| 引子 |

宋代青瓷碎片

在迪拜博物館一角的展廳裡,有幾塊不完整的瓷片正安靜地陳列著。即便博物館裡遊人如織,我想也不太會有人會對這些其貌不揚的碎片感興趣。但它正是牽引我們穿越時光通道,連接中國與迪拜前世今生的重要引子。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這些碎片出土於迪拜Jumeirah考古遺址,為公元9-12世紀的文物。"A Porcelain Dish-Chinese Celadon",是博物館為這些碎片的命名。Celadon,指的是青瓷的意思,而9-12世紀,正是中國宋朝時期。在當時,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夠生產青瓷,毫無疑問,這幾片殘破的青瓷碎片,正是來自中國宋朝的青瓷。它以一種玄妙的緣分經歷此地,泯滅之後,其中一片青瓷永久留在了迪拜,成為迪拜博物館中的一份收藏。

迪拜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波斯灣南岸,由於地處沙漠地帶,淡水極其稀少,氣候也異常惡劣。據考古發現,在古代,只有迪拜河附近以及波斯灣沿岸,僅有少量的阿拉伯遊牧部落(貝都因人)居住。也正是在那裡,這破碎的宋代瓷片才得以被發現。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早期的迪拜河

阿拉伯半島自古就與中國有往來,由陸路的"絲綢之路"與海上的"香料之路"兩條要道相連接。在唐宋年間,中阿曾互派使節。明朝有鄭和七次下西洋,多次抵達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地區。但由於沒有任何文獻記錄,因此我們並無法知道,古代是否有華人來到過迪拜這片土地,現在迪拜所處的位置,直到十八世紀才開始慢慢進入世界的視野和歷史的舞臺。

凝視著這殘缺的宋代青瓷片,我的思緒瞬間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宋朝泉州,一艘艘滿載阿拉伯香料的商船經過幾個月的顛簸,停靠在泉州港口,卸下中國人喜歡的各種香料,然後又裝滿了宋代的青瓷和絲綢,再經過幾個月的海上漂泊,風吹雨打,終於又回到了阿拉伯港口。又經過各個部落的交換,其中的一隻瓷碗來到了波斯灣南岸的Jumeirah部落。歲月的更替,不覺然間,這個部落居住的小鎮已經消失,這個宋代的瓷碗則永遠沉睡在的遺址裡。恍然間,時光穿梭到1967年,在Jumeirah地區考古發現中,這隻瓷碗重見天日,雖然已經破碎不堪,但是這幾片小小的瓷片,經過千年的輪轉,最終在迪拜博物館偶然為我們所發現。

如今,關於這件宋代青瓷的來歷已不可考,我們也並不清楚在那遙遠的過去,是否已經有華人拜訪過此地,但這片中國瓷器像一個引子,讓我們感知到中國與迪拜存在著某種古老的聯繫,在宋代時期,就已經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存在著廣泛的連接和交流。這也是我們目前能夠找到的,中國和迪拜最古老的實物線索。

這片土地上的先人一定不會相信,在遙遠的未來,中國與阿拉伯世界會有著如此緊密的關係,會有如此多的華人在這片土地上枝繁葉茂。

| 二十世紀50-60年代 |

最早的華人

讓時光倒回到50年代的中國。

1950年初,隸屬國民黨的西北軍閥馬步芳戰敗逃至臺灣,之後攜家屬和少數馬家軍部眾以朝覲為名到了沙特,後又抵達埃及,在中國和埃及建交後,又抵達沙特,晚年死於沙特。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馬步芳資料圖

雖然馬步芳的部分資料可以在網絡上查詢到,但很多人不會知道,大約在1960年左右,有少數馬家軍的部下及家屬由於各種原因來到了沙迦地區定居。隨著1971年阿聯酋建國,他們也加入了阿聯酋國籍,雖然還保留著中國的面孔,但已經是地地道道的Local。他們是我們目前可以考證的最早來到阿聯酋地區定居的華人。

另一方面,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爆發了反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門,這個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最南端的地區,從1839至1967年,以亞丁為中心的也門南部地區曾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了近130年。亞丁港曾經非常繁華,隨著反殖民地運動的爆發,也門也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由於當時的香港也是英國殖民地,因此在也門亞丁有著一定數量的香港人定居,但基於那場戰亂,有一部分香港人選擇奔赴歐美,有的選擇回到香港,而還有一些香港人,依然對中東情有獨鍾,來到了距離也門亞丁2500公里以外的迪拜。

我們得知有一名當時生活在亞丁的香港人王祥榮,他於1967年就已經來到迪拜考察,並在當時於迪拜木須巴扎註冊了公司,是最早在木須巴扎市場進行經營活動的華人。隨後由於也門局勢惡化,王祥榮及其家人陸續趕赴迪拜定居,他是我們所瞭解到的最早來到迪拜定居的華人。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60-70年代的迪拜市場 Naif Souq

| 二十世紀70年代 |

臺灣與香港華人登場

1966年,阿聯酋地區發現石油,原來的荒蕪的沙漠一下子變成了富庶的油田,使這片土地在經濟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迪拜老城區的地標鐘樓始建於1964年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1966年的迪拜謝赫扎伊德大道

1971年12月2日,阿聯酋正式建國。這裡阿聯酋和中國還有一個小插曲。阿聯酋總統扎耶德於12月3日發函致電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而周恩來直到12月8號才回電祝賀,為什麼周恩來沒有立即回電?這是因為中國剛剛在1971年8月16號與伊朗建交,而伊朗和阿聯酋建國時有波斯灣海島的領土爭論,中國為了迴避這個話題,直到伊朗宣佈承認阿聯酋的建國後,周恩來才回電承認並表示祝賀。雙方均表示期待建立外交和經濟關係,但是當時並未立即建立外交關係。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1971年12月2日 阿聯酋正式建國

然而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當局就已經在阿聯酋迪拜設立了代表機構,臺灣華人開始登陸阿聯酋,他們在阿布扎比和迪拜兩個酋長國的政府高層中編織關係網。臺灣是當時阿聯酋長期、穩定的石油大買主,每年要從阿聯酋進口價值十億美元的石油。當年的阿聯酋是一個一切都圍繞石油財富運作的國家,於是在70年代,臺灣當局便以油為媒,打通了阿布扎比政府高層的層層關係。

在1979年,阿聯酋方面的外交人員曾表示兩國建交併不容易,要面對很大的阻力,希望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貿易和文化領域上的往來,待時機成熟後才談建交的事。或許正是因為臺灣當年的周旋,阿聯酋才遲遲未於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79年出訪阿聯酋時的官方交通工具是一輛奔馳。保護她的警衛騎在駱駝上跟在汽車後面。(這輛車現在在阿布扎比的阿聯酋國家汽車博物館裡)

七十年代的迪拜,印度人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而中餐在印度本國非常流行,印度人自然也把他們的印度中餐帶到了迪拜,於是早在1978年,迪拜就出現了第一家中餐廳 -- 金龍中餐廳,只是這家中餐廳並非華人所開,老闆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這家餐廳時至今日依然還在營業。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直到現在還在營業的印度中餐 金龍餐廳

而真正由華人所開的迪拜首家中餐廳,正是由前文提到的香港人王祥榮於1979年創辦,取名為文華中餐廳(Mandarin Chinese Restaurant),當時在迪拜並沒有什麼華人群體,所以這家中餐廳的主要受眾都是外國人。可惜文華中餐廳在時光流轉中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1974年,同樣由於也門局勢的不穩定,當時居住在也門的香港人歐陽儀珠夫婦也從亞丁來到迪拜定居,隨後我們還會提到這位女士,她在30年後於迪拜開始參與成立杜拜華人基督教會的籌備。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迪拜華人簡史(一)最早的華人

早期歐陽女士夫婦在家和公派人員聚會

在70年代的阿聯酋,已經有少量臺灣華人和香港華人已經開始進行商業活動,當時的華人是極少數群體。

……

(未完待續)


我們歡迎讀者為《迪拜華人簡史》提供更多線索、資料和相關圖片,方便我們進行修正與二次審核。如有更多線索和建議,請發送至郵箱交流:[email protected]


毛一鳴。迪拜人網站創始人,迪拜人雜誌主編,獨立撰稿人,資深迪拜通,迪拜人稱"站長"。常駐迪拜8年,從事媒體工作,根據自己的經驗撰寫了無數迪拜生活指導型文章。

李華飛。筆名沙沫,職業中醫醫生,著有《迪拜,我的一千零一夜》紀實體小說。一手拿針,一手拿筆,經常流連於迪拜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