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而合!中俄歐在同一件大事上發力

最近一段時間,俄羅斯、中國以及歐洲央行似乎正在不謀而合地做著同一件事——增持黃金。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各國央行淨購買量達到651.5噸,同比增長74%。這是自1971年美元可兌換成黃金以來的年度淨購買量最高水平,也是有史以來第二高的年度總量。其中,俄羅斯等國央行成為主要買家。

有分析認為,美國加碼對俄羅斯經濟施壓、對俄進行經濟制裁,使得為規避制裁風險的俄羅斯成為增持黃金的“急先鋒”。俄羅斯連塔網3月7日報道了該國央行黃金儲備的最新數據:這家央行2月增持黃金儲備,總價值達到916.4億美元(1美元約合6.72元人民幣),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還顯示,歐洲國家的央行2018年同樣購買了大量黃金。其中,匈牙利是最大的採購商之一,其去年10月黃金儲備增加了10倍,達到31.5噸。這是近30年來的最高水平。波蘭央行2018年黃金儲備則增加25.7噸,同比增長25%。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2月末黃金儲備為6026萬盎司(1金衡盎司約合31克),價值794.98億美元,較1月末黃金儲備5994萬盎司增加了32萬盎司。

外媒觀察到,這是中國央行連續三個月增持黃金儲備。彭博新聞社網站稱,美國高盛公司等看多機構認為,全球央行今年將繼續積極買入黃金。

這並不是全球主要央行第一次大量增持黃金,上一次大量增持發生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塌之時。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以促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隨後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矛盾性,這一體系於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終結,外界稱為“尼克松衝擊”。彼時,全球出現各國央行擠兌黃金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學者孫立鵬對參考消息網介紹,全球兩次主要黃金增持潮各有異同。共同點為,全球主要央行對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信心出現問題。不同點則在於,與前者相比,一方面,此次“烈度”較小,各國更多地是採取預防性措施增持黃金,而不是擠兌黃金;另一方面,國際形勢不同。1971年時,美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一家獨大”,而當前國際多極化格局已逐漸形成。

如今,國際貨幣體系雖仍由美元主導,但各方已在為實現貨幣體系多元化而努力。世界黃金協會分析,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促使各國央行推行儲備多元化。

可以說,國際貨幣多極化態勢正在形成。而從各國央行的動作中也可以看出,在流動性與安全性之間,各國央行已更看重後者。

孫立鵬表示,當前,世界“東昇西降”態勢十分明顯,尤其是新興市場的發展,這些都將促進國際貨幣體系進一步朝著多元化方向邁進。

不谋而合!中俄欧在同一件大事上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