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前些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海斌到山東出差,回滬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山東歸來不喝酒》。開頭是這麼說的:

能活著從山東回來,是一件慶幸的事

大家隨便感受一下南方人民的求生欲。

俗話說:東北虎,西北狼,喝不過山東小綿羊!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這句話可不是憑空由來。尤其是棗莊人,即使是在山東省內,也身居所謂的“山東酒量鄙視鏈”的上游。

一碗酒,一盤辣子雞,咬上一口肉,再就上一大口酒,面不改色而談笑自如……在外省人民的心目中,棗莊人的生活應該就是如此“愜意”吧。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棗莊辣子雞

在棗莊,和“喝酒”一樣有名的是“勸酒”。談到勸酒,張海斌這樣寫道:

“山東勸酒的水準達到了一種藝術的高度,浸染著一股善良的霸氣。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說法,每一種說法都有一套論證,讓人覺得不滿飲此杯,簡直枉披人皮矣。”


別看棗莊人平時實在靠譜,沉默寡言,但是到了酒桌上,再木訥的山東男人都像忽然開了掛,勸酒辭成套成套往外蹦,這時候你才發現原來他們這麼能說: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那麼,為什麼棗莊有這麼深厚的酒文化呢?

酒是一種精神飲料。它能激發創造衝動,放大情感,增加熱烈氣氛。酒也是保健藥物,能夠強身健體。酒還是一種祭品,在宗教活動中,各民族都用酒祭祀神靈。

因為酒的屬性多元,它在實用性之外,還具有神聖性。釀酒、藏酒、飲酒的不同過程,都有文化伴隨,與藝術互生,通向崇高。飲酒風俗,成為酒消費之上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臺兒莊古城內的酒文化展館


源遠流長的大運河,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酒風酒俗。運河古城臺兒莊,以她南北交界的區位優勢,使運河酒風俗呈現出獨特的魅力。今天的臺兒莊人,並不貪杯。可是,一旦端起酒碗,頓時表現出豪飲的一面。猜拳行令時,煥發的是豪情;推杯換盞時,注重的是情義;爭強好勝時,表現的是坦蕩。在臺兒莊的酒宴上,你看不到斯文,也看不到節制。但是,酒禮與酒德,仍然被強力推崇。

運河酒風俗,既是儀式的傳播,也有心理的繼承。臺兒莊是因運而興的城市,這裡的船民和商人,都不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老戶人家,而是舉目無親的移民。為了尋求照應,這些外鄉人結拜成生死弟兄。他們歃血為盟,對蒼天宣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背信棄義,天理不容!在這肅穆的結拜儀式上,他們用大碗喝酒證實各自的真誠。這些結拜的兄弟,在出航時一半在家留守,照顧整個團體的老小。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離家之人,想著如何穿越黃河的驚濤駭浪,還有長江的兇險暗流,不禁心生寒意。當留守的弟兄為遠航者餞行,冒險遠航的人舉起酒碗,說一聲,兄弟,我的一家老小,就託付給你了!他們隔著淚簾,酒碗相碰,一種託付生死的神聖情感油然而生。這時候,他們能拒絕豪飲嗎?

幾個月之後,遠航者平安歸來,掙回大把銀錢。兄弟們為他接風,那氣氛能不熱烈嗎?這時候,他們要猜拳行令,大吼大叫,不會有半點斯文。

船民的豪飲之風,在臺兒莊城發揚光大,感染了所有居民。他們不飲則已,一飲驚人。在臺兒莊,只有半斤酒量被視為不會喝酒,一斤酒量沒有驕傲的本錢,一口氣能喝下二斤白酒的大有人在。所以,臺兒莊人喝酒很少用酒杯,而是用黑瓷大碗。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臺兒莊古城內的酒文化展館

臺兒莊人喝酒,不是沒有講究。入席排座,長幼有序,輩分高的、年齡長的坐上座,父子不能同席。飲酒先敬天地,再敬河神,最後敬祖先。一派濃濃的鄒魯之風。朋友相互敬酒,來者不拒,推讓就是有失豪爽。無論杯盞大小,碰杯時都不能喝乾,杯底留下五分之一,叫做“留水路”,供船隻通行。宴席上的整雞整魚,吃過一面,再吃另一面時,不能說“翻過來”,而是說“轉轉舵”。因為,運河行船,忌諱“翻”字。

為什麼棗莊人酒量這麼好?

臺兒莊古城內的酒文化展館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臺兒莊祭河的日子。這一天,一家家船民在河邊排起八仙桌,擺上豐盛的供品和道升酒坊的陳釀,舉行祭河儀式。主祭表情肅穆,宣讀祭文。

鞭炮聲裡,各家各戶把大碗美酒澆在河邊,祈求河神享用,保佑航行者太平。據說,祭河之日,運河岸邊的酒香,傳到十里開外。

今天,儘管臺兒莊的飲酒風俗與時俱進,已經與國際接軌,但是,船民的豪飲習慣仍然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