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教會我們在欣賞品味悲劇中思考人類共同命運

今年春節上映的賀歲檔科幻片《流浪地球》,以其恢宏的場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美國媒體稱其特效可媲美好萊塢,被譽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引發了人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

流浪地球:教會我們在欣賞品味悲劇中思考人類共同命運

該影片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至目前票房累計已超46億。《流浪地球》除了在視覺、表演上達到了國際水準,該片的一個關鍵特質就是引發人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中,喚醒了一種科學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讓中國人更深地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近一時期,網友們可以發現,網絡上關於科幻的討論、關於科學家的視頻迅速增多起來。筆者尋源,感覺這都是《流浪地球》帶來的效應。

流浪地球:教會我們在欣賞品味悲劇中思考人類共同命運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引發如此效應,筆者看來,這主要歸功於中國電影人在“講故事”上面的突破,該片雖說是一部春節檔影片,但筆者看來其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戲劇式”賀歲片,而是從悲情氛圍相當濃厚“悲劇”出發,帶觀眾進入劇情,引發思考。

影片的開場,“悲劇”氛圍已經註定。夜幕下,茫茫海邊,大劉和年幼的兒子小劉、年邁的岳父交代著後事。海風、細浪、帳篷,親密的父子,悠閒的老人……影片從這個戲劇的場景中道出即將發生的故事:一場相聚無期的悲情告別,將要面臨的是人類的共同危機。

流浪地球:教會我們在欣賞品味悲劇中思考人類共同命運

安樂死,一個悲情的違法選擇。太陽即將爆炸,聯合政府啟動了“帶著地球遠離太陽系”的宏大計劃。大劉要遠離太陽前往太空航天空間站執行任務,大劉和岳父只能選擇讓成為植物人的妻子放棄治療施以“安樂死”,以便大劉可以安心地去太空執行任務,岳父能帶著小劉到地下城無所牽掛地生活。

父子反目,一場難以消弭的家庭倫理悲劇。以“安樂死”的方式放棄妻子、女兒,隨著故事的發展,觀眾才能逐漸體會到大劉和岳父內心深深的痛楚。在隨後的故事中,小劉對父親大劉的“耿耿於懷”,無不瀰漫著悲劇的殘酷。

流浪地球:教會我們在欣賞品味悲劇中思考人類共同命運

在團聚的期盼中,一家人永別。“無論千里萬里,都要回家團聚”,是每個中國人對於春節深入骨髓的傳統觀念。小劉盼望這天能夠與父親大劉重逢,大劉也盼著這天回到地球與親人團聚。但是,父子倆以及岳父都沒有想到,就在這團聚的期盼中,命運已經把他們推向了永別的境地:大劉駕駛著飛船主倉與木星相撞拯救地球,拯救人類。

儘管是悲劇的故事,但《流浪地球》的悲劇都是通過富有喜劇色彩的鋪墊完成的,這也是該片能夠符合人們情感需要,帶你一口氣看完影片的成功之處。

流浪地球:教會我們在欣賞品味悲劇中思考人類共同命運

“那時候的人最關心的是錢,沒有人關心太陽”。雖然,我們常把“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掛在嘴邊,但如果明天太陽不再升起,誰又去思考過人類和地球將何去何從?人類如果僅有“種子”,而沒有文化和精神的傳承,那麼由這些“種子”誕生的只能是與人長得相同的動物,卻不一定能成為人類。

真正的人,不僅有肉體,還有精神。

這些,也應該是我們從《流浪地球》始,學會欣賞悲劇、品味悲劇,對悲劇進行思考的內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