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英國自從“歐共體”於1951年成立後,面對著幾百年的“歐洲大陸統一協作”的思想是非常複雜的。

(1)被“疑歐主義”籠罩下的英國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的“島民思維”也是根深蒂固的。“島國思維”不僅僅是“疑歐思潮”形成的基礎,也是英國“三環外交”思想的基礎。“島國思維”是當英國自存在政權之後就存在的,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疑歐思潮”更多的是英國在爭取“國際秩序主導者”這一身份時,對歐洲大陸的態度,至今也有五六百年的時間了;

“三環外交”則出現於“二戰”後,英國“國際秩序主導者”地位逐漸失去時的思想。對於“三環外交”我已經通過兩篇文章進行了說明,即“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戴高樂兩次拒絕英國入盟申請,45年曆史證明他是睿眼識國。

A.“島國思維”是“三環外交”戰略形成的基礎

那麼,“三環外交”來源於什麼思想?就是“島國思維”。

“島國思維”會讓國民往往陷入“自我膨脹”狀態,外面的世界很難進入他的思維,除非有個國家非常強大。再與歐洲大陸的幾百年的關係中,總體上: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英國的“主權思想”特別明顯。例如在“維護國家主權”上,原工黨領導人蓋茨克爾就說過“主權如同貞潔一樣,你只能選擇擁有或失去”“放棄主權或者哪怕放棄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將意味著英國作為獨立歐洲國家的終結,意味著英國千年歷史的終結”。

“主權思想”在各個國家是不同的。你的國家的國力越強、歷史越悠久,那麼,對主權觀念最深刻。在許多英國人頭腦中,在“日不落帝國”時代的三四百年裡,歐洲大陸受英國地影響和控制。

而在“歐盟時代”(1960年代到今)卻是大英帝國,要遵守法德為主導的落後的大陸的規定,這讓一部分英國人感到憤憤然。

“島國思維”導致英國與大陸缺乏聯繫感。因為“關係淡”就常常落入“有便宜就上,沒便宜就讓,有損失就急”的思維。正是因為這種思維存在,在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其主要特點就是時不時地會對歐盟的政策“說不”,為了自己的利益經常拿自身“經濟軍事文化體量”說事兒,從而讓歐盟對其做出讓步,使其成為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strong>久而久之,英國人就有一種錯覺:只要我們“裝作”退出,法德就會退讓。這就是卡梅倫當時一意孤行地心理邏輯。按照我們老百姓的話就是“慣的”!

最後,“島國思維”往往導致其國民短視心理比較強大。越是國力弱小的時候,越容易走向偏狹。

加入“歐盟”必然會失去什麼,例如某種壟斷權。“移民”地加入必然會導致各種福利影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損失也是必然的。對於“利益受損”的人中的大部分人而言,他們並不會去考慮加入歐盟給國家帶來了什麼。自己的“損失”能否對自我進行某種改變而獲得彌補。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其實,這種思想用很容易理解的話就是:國家是國家、集體是集體,我個人損失10是我損失的全部,國家或集體為此即使火力100000,也與我無關。

B.“疑歐思維”與“歐洲大陸統一”

正是上述三種思想影響下,“疑歐思潮”或稱“疑歐主義”在英國非常濃重。1950年,法國在“戴高樂將軍”影響下開始邁出“歐洲大陸聯合”的第一步時,英國對此就頗為冷淡。加入“歐洲大陸”的“國家組織”是“高傲”的英國人難以忍受的。

“疑歐主義”這個詞出現得很晚,但卻是一種長期存在。1986年6月,《泰晤士報》在形容撒切爾夫人對歐事務的態度時就“創造”了這個詞。六年後的1992年,“疑歐主義”作為學術名詞首先出現在《經濟學人》的雜誌上。

總之,“疑歐主義”是對“歐洲大陸聯合”表示懷疑的各種思想的統稱。對於英國來說,主要就是對歐洲一體化能否形成、是否對英國有利,存在著懷疑、不信任乃至反對三類觀點。三類觀點下面針對不同內容又有許多觀點。

具體說來,“疑歐主義”受以下四個思想影響。

其一:受國家、個人利益的影響;

其二:維護國家主權概念;

其三:價值觀上分歧。因為大陸國家普遍有“集權”思想,但英國擁有長期的“協商”思想。英國國內特別反對“歐盟”干涉會員國內部的各種社會問題、風俗問題,例如墮胎、離婚、少數民族權力、難民問題等問題,每個國家自己應該做主;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其四:歷史影響。在英國人看來,歐洲從來就沒統一過,它們在文化上也是區塊化,歐洲從歷史和文化上就不可能統一。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些道理,歐洲從來就不是一體,而是分為不同的價值圈。曾經統一的“羅馬”早已經灰飛煙滅了,千年來,歐洲大陸分為英國、法國、德意志、意大利、俄羅斯等不同的文化、價值板塊兒。

(2)“退出歐盟”是“疑歐主義”者因為自身勢力下降,害怕被“吞噬”的必然反映

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加入並懷疑,最終演變為懷疑退出歐共體/歐盟,其背後的邏輯是:希望藉助“歐盟”阻止下滑速度到在“歐盟”內部其影響力開始下滑,特別是2010年“新歐洲”介入後,美國勢力不再需要“英國”這個中介對“歐盟”施加影響力。英國在美國手中價值降低,在此情況下,英國只能進一步與美國進行利益捆綁才能維護自己曾經的“世界性大國”的地位。

這背後的真實就是英國實力地不斷下降的必然結果。

A.大英的膨脹與自卑:從大不列顛王國到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再到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歷程,是英國人不斷“失望”的歷史過程,幾十年來,英國和愛爾蘭的“平等”關係,讓英國害怕失去“北愛爾蘭”進而導致英國的解體

“一戰”後,英國雖然贏得了對德勝利,但與德國的戰爭卻使得各殖民地的各民族有了民族自決的基礎。其原因很簡單,為了打贏戰爭英國外債高昂、本土英國人數百萬人傷亡。

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與英國之間的權利平等。1931年,英國議會批准了《威斯敏斯特法案》,使得英國所稱的大英帝國名存實亡了,逐漸形成“英聯邦”。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在這一過程中,愛爾蘭、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先後徹底獨立或基本獨立,狠狠地打擊了英國賴以生存的基礎。可以說,雖然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思想上與英國比較接近,時不時地對美國提出一些批評。但是,在事關利益的大事問題上卻是以美馬首是瞻而非與英國。

這些國家中我們只談談愛爾蘭,因為這關係到國家名稱的改變。

英國的國名就分為英格蘭王國(927-1707)、大不列顛王國(1707-1800)、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1921)、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今,1927年正式改國名)。

英國1092年的歷史的四個階段,英格蘭王國時期是由弱到強的過程、大不列顛王國和大愛聯合王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大北愛時期則是英國阻止“國際秩序主導權進一步旁落”的歷程。

英格蘭先吞併威爾士、再吞併蘇格蘭,最終吞併愛爾蘭。可“一戰”後,愛爾蘭人經過艱苦卓絕(1916年“復活節起義”)地反抗,最終成立了“愛爾蘭共和國”。

愛爾蘭和英國在1921年12月6日,簽訂《英愛條約》,愛爾蘭共和國成立。該條約對愛爾蘭島進行了劃分。以英國後裔、新教徒為主的北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六郡(其地域約佔愛爾蘭島的17%,東北部)繼續留在英國。

凱爾特人、天主教徒為主的愛爾蘭另外三省和阿爾斯特省的另外三郡則成立“愛爾蘭共和國”。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除了愛爾蘭外,更為重要的蘇格蘭也有獨立傾向。早在公元843年,蘇格蘭地區就成立了蘇格蘭王國。而同期的英格蘭剛剛完成統一,在927才年完成英格蘭統一併成立了英格蘭王國。之後,英國於1536年吞併威爾士。1541年、1603年先後強迫愛爾蘭、蘇格蘭組成了共主聯邦。1707年,英格蘭才吞併了蘇格蘭。

2012年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在地方選舉中獲勝,2014年進行公投結果55%的人反對獨立。雖然,這次地方公投蘇格蘭獨立一派受挫,但是,歷史上英格蘭對蘇格蘭的欺辱經歷,也被人越來越熟知。

未來如何,英國會如何繼續沉淪,誰也不清楚。

在這一段,歷史中,英國盡全力阻止陷落的過程,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組建“英聯邦”,希望用一個聲音維護自己的影響力。然而,隨著內部成員的壯大,英國已經無法控制該國家聯合體了。

B.隨著英國實力下降,對“英聯邦”地控制日漸萎縮

“英聯邦”成立之初,英國確實有利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影響力,全方位控制“英聯邦”成員的意圖。希望以此為基礎抗衡美蘇兩大強國,以保證自己的世界地位。

1931年,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成為首批成員。

對於各殖民地、自治領的“離心”傾向,英國無論國際地位、科學技術等畢竟相對於它們來說都要強大得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因此,英國希望在各國“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利用“前英國殖民體系”各國組合的實力共同協助英國維持“二流國際地位”。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英國希望利用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思維影響力,保持緊密的經濟聯繫,力爭在一個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

但因為英國實力進一步衰落,包括印度等國其實並不買英國的“帳”。能夠緊緊跟隨英國“旗幟”的國家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被殖民習慣了的國家。

但隨著各成員國的“相對實力”的增強,英國的“相對實力”降低。現如今的英聯邦,無論在聯邦內部還是外部,英國對聯邦內部各成員國都沒有政治決定力,有些國家連影響力都沒有了。

對於大部分國家只能憑藉影響力,例如經濟交往互惠的能力、同一思維方式的影響、教育和科技輸送以博取認同等方式。像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就屬於同一思維方式的認同。非洲、拉美的一些“聯邦”成員則是通過經濟互惠能力進行影響。

現如今在“英聯邦”內部,印度的崛起是一大變量。因此,對於無法控制的“英聯邦”不行了,“歐盟”嘛也不行。

綜上所述:“退歐”是必然英國戰略選擇的必然

2013年,卡梅倫決定“脫歐公投”,雖然有著政客為了自身黨派利益、個人利益的“短視”考量。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希望通過威脅歐盟使其退讓,以利於自身獲得政治話語權的想法。但是,這並不妨礙,“疑歐思維”在英國實力、影響力日漸萎縮下的整個國民的焦慮情緒。

為了保護自己的“價值體系”,英國的“三環外交”戰略最終變成了“美規英隨”。“退歐”本質上就是將英國的“戰車”綁在了美國的身上。為了“一二環”利益,她必須要主動遠離“三環”國家,防止自身最終被“歐盟”吞噬,嚴重傷害“一二環”戰略的必然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