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老頑童兒科醫生塗鴉哄娃 孩子來看病都不哭不鬧

漣水老頑童兒科醫生塗鴉哄娃 孩子來看病都不哭不鬧

相信不少父母帶娃去醫院兒科就診,都會遇到內心崩潰的事:孩子因為害怕一直哭鬧不願配合兒科醫生檢查,加上孩子還小,往往對自己身體不適的情況表述不清,這讓不少爸爸媽媽乾著急,那麼怎麼能讓孩子乖乖地聽醫生的話,接受診療呢?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中醫院的一位醫生有妙招。今年50歲的兒科主任林海平,因為一次特殊的給聾啞患兒診療的經歷,而開始了用畫漫畫的形式與病患小朋友交流。之後。為了更好地讓小朋友們接受治療,他使出了“十八般武藝”:針對不同年紀的孩子們,他變換著吹口哨、打響指等方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並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八般武藝”全上:只是為了拉近與患兒的距離

還沒進診室,一名小朋友就開始嘟囔個嘴,雖然沒有哭出聲,但眼淚已掛在臉頰。首先,林海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小朋友病情,而是從辦公桌下拿出一張紙,開始與小朋友聊天。這張略顯破舊的A4紙上是他的五顏六色的塗鴉:米老鼠、螃蟹、小烏龜,小蝸牛……林醫生在讓小朋友辨認紙上的圖案之餘,順便就把他的病情瞭解了,量體溫、聽筒聽診,隨後開中藥。整個問診過程,小朋友非但沒有顯露出排斥的情緒,反而在愉快的聊天過程中讓整個就醫過程一氣呵成。而另一母親在帶著兒子就診同時,還帶著年幼的小女兒。

漣水老頑童兒科醫生塗鴉哄娃 孩子來看病都不哭不鬧

就在林醫生為患兒問診時,旁邊的小女兒有點好動,不停地打擾問診,既要向醫生闡述兒子的病情,又要照顧好動的女兒,這讓這位母親一時亂了手腳。此時,林醫生再次拿出那張塗鴉給小女孩,看到塗鴉女孩立刻被吸引住。母親有點擔心塗鴉的紙張會被女兒撕了,林醫生笑著說:“這些畫本來就是給小孩玩的”,於是小女孩更加專注地看紙上的圖案了。

“說是漫畫,其實就是簡筆畫,對於我來說就是塗鴉”,林海平說著拉開自己的抽屜,拿出一個小檯曆,打開臺歷,上面畫滿了他的小蝸牛作品:有的是單格畫,但是更多的是四格畫。

漣水老頑童兒科醫生塗鴉哄娃 孩子來看病都不哭不鬧

林醫生說,許多人不理解兒科醫生的辛苦,為了能在第一時間準確診斷出患兒的病情,作為兒科醫生的他首先就是要拉近與患兒的距離,為此,他吹口哨、打響指、畫漫畫塗鴉,將電腦屏保設置一些小動物、卡通圖案,他竭盡所能,讓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全部用上。他自嘲道,為了與小朋友與時俱進,他不得不讓自己喜歡看動畫片,對此,家人都戲稱他是個“老頑童”。

漫畫主角蝸牛的特性:道出醫務工作者的辛苦

林海平1995年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漣水中醫院工作至今。林海平說,自己之前沒有繪畫功底,只是喜歡。畫漫畫的想法,最初源於一次特殊的問診經歷。兩年前,一位家長帶著3歲且聾啞的患兒前來就診,小孩到診室在哭鬧的同時,拿起桌子上的圓珠筆,在紙上塗鴉,他也就跟著一起塗鴉,沒想到孩子很快安靜下來。於是,林海平就開始嘗試著用塗鴉的方法和前來就診的孩子們交流,放鬆孩子的心情。

那麼為什麼會選擇蝸牛作為漫畫的主角呢?他說因為覺得蝸牛和自己的性格很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他做起事來像蝸牛一樣,慢慢吞吞,儘管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穩當,而且最終也能達到目的,這與醫務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一蹴而就,要用細心、耐心對待患者的態度是一致的。

並且,蝸牛遇到高溫、低溫、缺食、短水等不利情況時,就會自動分泌粘液結成膜靨,封住殼口,直至逆境解除,才逐漸甦醒破膜而出,繼續活動。蝸牛的休眠期可達6個月之久,也就是說蝸牛不吃不動可休眠6個月也不會死亡。這與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狀態也是符合的:不吃不動,一坐就是半天,喝不了水,去不了廁所,因為一直都被病人包圍著,不同的患者應接不暇,也許同樣的話一天要重複上百遍,也許還要遇到一些情緒激動的患者,但他們仍需要不厭其煩、耐心極致。

漣水老頑童兒科醫生塗鴉哄娃 孩子來看病都不哭不鬧

兒科接待的患者年齡跨度比較大,有的在襁褓中牙牙學語,有的是剛上幼兒園,有的則上初中了,對每一階段的孩子問診時,如果患兒情緒不好,他也會有所區別來哄:牙牙學語的,對聲音敏感,就吹口哨、打響指;幼兒園的小朋友對漫畫或卡通人物有興趣,他就給患兒看他的塗鴉或者電腦屏保上的動物圖案,或蝸牛系列漫畫,甚至探討動畫片的故事情節。兒科醫生確實不容易,他為此用一首打油詩訴說平時工作中不易“小兒科,不好混,小孩見了哭又鬧。吹口哨,打響指,有時沒有半點效。細心逗,小心哄,娃娃就是跳。閒無事,塗個鴉,有的寶寶見了笑。做事情,有毛竅,這招不行用那招”。

林海平說,漫畫也不是天天畫,辦公室也沒有專門的畫筆與畫紙。畫筆是別在工作服上的圓珠筆,畫紙就是在辦公室就地取材,更多的時候則是將畫好的漫畫拿出來哄患兒。林海平的蝸牛系列漫畫內容除了用於“哄”患兒內容外,有的是心靈雞湯、勵志,有的則吐槽社會現象、有的則是情景劇。在日常生活中,他會把遇到的、想到的一些事情,不由自主地有感而發,通過蝸牛漫畫系列來體現出來,自己解解悶。

家長說:醫生的辦法很新鮮,家長也很省心

在漣水縣中醫院兒科診室,前來複診的患兒家長劉女士介紹,前些日子,小孫女因為腹痛,在中醫院特意掛了林主任的號。與事先預想的一樣,小孫女看到穿白大褂的林主任就開始哭鬧。

孩子生病,父母又在外地打工,這就讓做奶奶的劉女士本來就很著急又很心疼,加上這麼一哭鬧,她更心煩意亂,一邊要向醫生敘述孫女的症狀,一邊要安撫哭鬧的孫女。就在她不知所措之時,只見,林主任從抽屜裡拿出一本舊檯曆,打開後指著上面的漫畫與小孫女開始聊天。“這是什麼”,小孫女搖搖頭,“這是小蝸牛”小孫女的眼神被檯曆上林主任畫的小蝸牛漫畫吸引住,在聊天同時,林主任趁小孫女注意力集中在漫畫上之際,很順利地量完體溫,隨後開了點中成藥。經過幾天的治療,小孫女病情好轉,然後前來複診。

劉女士說,當小孫女得知又來醫院時,還特意問她是不是還找那位給她看漫畫的叔叔,在得到肯定答覆後,小孫女高高興興地與她一起前往醫院。在漣水縣中醫院,其他科室的醫生其實早就知道林海平主任哄孩子有一套:吹口哨,打響指,實在不行用漫畫把孩子“套”,他們稱,其實每個科室遇到的患者都有各自科室的特點,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怎麼更進一步地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對於林海平的做法,漣水縣中醫院郭軍院長用一句話表達他的看法:“只要做個有心人,醫患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越來越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