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紅山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

以牛河梁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為中心的紅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實證已大致取得共識。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是:在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過程中,神權發達的紅山文化是“個例”甚至“畸形”發展從而只限於當地,還是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是“斷裂”從而“自消自滅”,還是對後世產生過巨大影響。以為紅山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觀點,就是對這個重大問題討論的回應和深入思考。

“直根系”是蘇秉琦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剛露頭時,就明確提出來的。1986年9月蘇先生在論述中國文明起源的裂變、碰撞和交融三種形式時談道:“三種文明起源形式的典型地點大都在中原和北方,大都與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結合有關。所涉及的範圍是從關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內蒙古河曲地區連接,向東北經桑乾河與冀西北,再向東北與遼西老哈河、大淩河流域連接,形成‘Y’字形文化帶。”“它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如滿天星斗的諸文明火花,這裡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帶,所以,它也是中國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對於紅山文化及有關遺存為什麼是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蘇先生進一步解析:“以玫瑰花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徵因素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以龍鱗紋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徵因素的紅山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的共同體的南北結合是花(華)與龍的結合。從中原區系的酉瓶和河曲地區的三袋足斝的又一次南北不同文化傳統共同體的結合所留下的中國文字初創時期的物證,到陶寺遺址所具有的從燕山北側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域的綜合體性質,表現出晉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的地位,使我們聯想到今天自稱華人,龍的傳人和中國人。中華傳統光芒所披之廣,延續之長,都可追溯到文明初現的五千年前後。”

“直根系”的概念如從考古文化特徵分析,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和周鄰考古文化的聯繫,這方面已多有學者論證。從查海-興隆窪文化到紅山文化,從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其間考古文化特徵雖不完全銜接,但總體演變脈絡是清楚的,並不存在斷裂。紅山文化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如龍鱗紋彩陶和玉雕龍等造型有在中原等地區的長期延續。

紅山文化和中華古文化同樣具有高度發達的祖先崇拜這一特徵。中國沒有傳統的宗教,以血緣為紐帶的祖先崇拜是中國人信仰和崇拜禮儀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根脈。安陽殷墟西北崗王陵區內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辭中對先公先王各類祭祀禮儀的記載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發達,為國家重典,禮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時期順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可以與之有較為緊密的銜接,可見,紅山文化作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發達的祖先崇拜是一個主要實證。

祭祀遺存的規範化和崇拜禮儀的制度化,也是理解紅山文化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蘇先生最早注意到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是東山嘴遺址的發現。其實,蘇先生在實地考察東山嘴遺址之前,就從瞭解的情況中敏銳地察覺到,這個遺址雖然規模不大,但選址在面對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崗、佈局為以中軸線南圓北方左右對稱,這完全不同於諸史前文化,卻與後世建築、特別是禮儀性建築的佈局相近。1983年7月底,親臨考察東山嘴遺址期間,他已談到五千年文明起源甚至五帝傳說,緊接著就將紅山文化祭祀建築的功能與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帝王祭祀的禘、郊、燎相聯繫,又有紅山文化壇廟冢類似於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與明十三陵的提法,都是把紅山文化建築址(也可包括墓葬和隨葬品)的規範化和祭祀禮儀制度化視為中國傳統祭祀禮儀的源頭所在,當然也是理解紅山文化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曾將紅山文化概括為六個字:“壇廟冢”和“玉龍鳳”,就是從追溯中華文化傳統源頭的角度考慮的。紅山文化作為史前兩大玉文化中心,其玉器既有強烈的區域特徵,又對當時和後世有深遠影響,所以在紅山文化這個中華古文化直根系中扮演著主要角色。

紅山文化玉器的基本類型與組合,以動物形玉、勾雲形玉、斜口筒形玉器和玉環璧這四種主要題材為例,前三種都有高度抽象化的同時又高度規範化的特點,如玉璧外方內圓邊薄似刃的作法在中國古代玉璧中獨樹一幟,但在紅山文化中都整齊劃一。我們曾提出當時應有思想觀念的制約,是為紅山文化玉器造型規範化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關係和思維觀念的制度化趨勢。

這裡要特別提到動物形玉中的龍和鳳題材,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龍鳳造型都已定型化,玉雕龍與商代玉龍在造型上一脈相承。玉鳳的翅與尾的表現方式也與商代青銅器上的鳳鳥紋如出一轍。尤其是已出現龍鳳合體的題材,其設計之精妙、神態之成熟,作為後世玉器基本造型的龍鳳玉佩的祖型,是紅山文化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一個顯著標識。

同玉器規範化和制度化有關的,是紅山文化特殊的埋葬習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現象是唯玉為葬。玉器作為古代墓葬隨葬品,從史前時期到歷史時期,見於全國各地各個考古文化,但都為同其他文化因素,如陶器、石器、青銅器共存,唯紅山文化有隻葬玉器而不葬陶石器的現象。而且聚落和墓葬的等級越高——如在牛河梁這個最高層次中心和其中的大型墓葬——此葬俗越為突出,可知是很具代表性的葬俗。玉器是一種賦予思維觀念的非實用器,有別於來自生活和生產等具實用性的其他隨葬器物。獨以玉器為唯一隨葬品而“排斥”其他,當反映紅山人精神重於物質的觀念。

禮的源頭,是理解紅山文化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第三個重要方面。王國維釋“禮”字的初型為“以玉事神”,李澤厚引劉師培“禮源於俗”論證由巫而禮。紅山文化“唯玉為葬”的習俗和祭祀遺存的規範化和崇拜禮儀的制度化(禮為其集中體現),是禮起源於史前時期最為典型的證據。這樣,紅山文化和紅山文化玉器就同中國傳統的禮制掛上了鉤。

一般認為,禮是從夏商周三代開始的,隨著文明起源討論的開展,有學者提出龍山文化時期已有禮制,現將中國傳統禮制的起源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這就再次確立了紅山文化在中華文化總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作者:郭大順,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

(原文刊於:光明網-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