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老城,利馬特河西岸

蘇黎世老城區,位於利馬特河左岸(西岸),北起火車站,南到聖母大教堂一帶的區域。這是蘇黎世火車站,上面的SBB、CFF、FFS分別是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的瑞士聯邦鐵路的縮寫,誰讓瑞士是四種語言的國家呢(還有一種羅曼什語,相對最少)。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這是火車站的南門。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車站前的雕像,是瑞士鐵路的重要貢獻者,瑞士政治家阿爾弗裡德.厄謝爾(Alfred Escher,1819-1882,阿爾弗裡特.愛舍),瑞士鐵路、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瑞信集團等重要參與者,在十九世紀瑞士政治與經濟發展中,具有了無人可比的影響力。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蘇黎世火車站(Zürich HB),開業於1847年,重建於1871年,蘇黎世中央火車站(ZürichHauptbahnhof)的名字始於1893年。由於是瑞士鐵路網的中心和源頭,這也是蘇黎世成為瑞士最富有的城市及商業、金融和工業中心的一大原因吧。順便說一下,瑞士的火車票那是相當的不便宜啊,坐的多的話,建議買半價卡或通票,網上有很多攻略供參考。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這是蘇黎世火車站的東面,其實這面應該算是正面。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初到蘇黎世,剛出火車站冬日細雨的早晨。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火車站南門正對的商業街,叫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班霍夫就是火車站的音譯。瑞士屬於高物價國家,所以這條名牌雲集的商業街可算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商業街(之一)了。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世界各大名牌這裡幾乎都能找到,當然也少不了瑞士名錶。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蘇黎世做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班霍夫大街不僅有眾多的大牌百貨,也有不少銀行。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一些建築也是很有特色。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有些建築在做外裝修。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瑞士的糖果和巧克力也很有名,不過後來發現,在與瑞士相鄰的德國商場買瑞士巧克力比瑞士還便宜。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COOP,瑞士最大的超市(百貨公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遠處的蘇黎世大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這尊雕塑的人物是著名的教育家,約翰.亨裡希.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出生於蘇黎世。他致力於兒童教育,尤其是貧困兒童的教育,對瑞士消除文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瑞士現在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兒童村和兒童基金會。據說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初等教育也有影響。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Jelmoli,瑞士著名的百貨公司,創立於1833年,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名的百貨公司之一,也是世界郵購業的鼻祖(1834年)。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班霍夫大街上的一個小巷,奧古斯丁巷(Augustinergasse),裡面有個不起眼的教堂。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教堂叫做奧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 ),得名於13世紀的奧古斯丁修道院。1270年,四大托缽修會之一的奧古斯丁修會來到蘇黎世,城市當局批准他們在此建修道院,但條件是需要承擔一部分城牆的建造工作。之前的蘇黎世還沒有用作軍事防禦性質的城牆。於是修道院與城牆同時建了起來。

到了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蘇黎世畢竟是茨溫利的主場),天主教修道院被廢棄(1524年),有些被拆,有些改做他用,其中就有一個鑄幣廠,所以教堂前面的廣場也叫鑄幣廣場(Münzplatz)。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現在的教堂是19世紀40年代,為紀念古老的奧古斯丁修道院而重建的哥特復興式建築。現屬於瑞士天主教會的教區教堂。需要說明一下,這個瑞士天主教會來歷是這樣的,1870年,瑞士的天主教會因為反對《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決議而被梵蒂岡驅逐出羅馬天主教會。那次大公會議的決議的主題是,教皇做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說過的和做過的一切都是正確的。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決議才將“梵一”的決議否定。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教堂前的噴泉,奧古斯丁噴泉。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周圍的老房子。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非常喜歡這樣的陽臺。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從利馬特河對岸看老城區。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對面的林登霍夫公園,老城區的發源地。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東岸邊的一座建築,蘇黎世市政廳。13世紀時這裡就曾有一個法院,1397年改建為老的市政廳。1694-98年間,老市政廳被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所取代。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這是市政廳的正門,上方的藍白標誌和兩個金色的獅子是蘇黎世城市的徽章,據說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創者魯道夫一世所賜。

1351年,蘇黎世加入瑞士聯邦,成為當時聯邦的第五個州(前面四個是三個發起州和盧塞恩)。

1648年,結束三十年戰爭的維斯特伐利亞合約使瑞士聯邦獨立,蘇黎世的地位則由自由城市上升為蘇黎世共和國(效仿威尼斯共和國),這主要還是因為茨溫利在蘇黎世搞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使蘇黎世一度極其繁榮。所以這座建築就是為共和國的行政首腦機構而建造的。

1798年,法國傀儡的赫爾維蒂共和國結束了蘇黎世共和國,蘇黎世併入赫爾維蒂共和國,地域和財產被其他州瓜分,權利和地位都大不如前。

1839年至1840年間,蘇黎世還曾做過瑞士聯邦的首都。

其實從1803年開始,這座建築就不僅是蘇黎世的市政廳(市議會、市立法機構),同時也是蘇黎世州的議會和立法機構所在地,蘇黎世是蘇黎世州的首府。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從這個角度看市政廳,一部分是建造在水上的。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市政廳往南不遠,有一尊雕像,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對蘇黎世影響巨大的,蘇黎世宗教改革領導者茨溫利。烏利希.茨溫利(Ulrich Zwingli,也譯作烏利希.慈運理,1484-1531)。茨溫利雕像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寶劍,象徵他堅持信仰,不過他確實是死在戰場。關於茨溫利,我們把他放在後面的教堂一起介紹。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老城區的聖母教堂,蘇黎世重要教堂之一,前面的橋叫大教堂橋(Münsterbrücke),因為橋的這邊,正對的是蘇黎世大教堂。石橋始建於1836年,以取代之前的木橋。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兩座高高的鐘樓就是蘇黎世大教堂。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由蘇黎世湖流出的利馬特河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這座橋不知道中文怎麼說,我把它音譯作凱伊大橋或奎依大橋(Quaibrücke),始建於1880年。橋的這邊是利馬特河,橋的那邊就是蘇黎世湖。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班霍夫大街盡頭的廣場,叫做閱兵廣場。17世紀的時候,這裡曾是動物交易市場,所以曾叫做“豬市場”,1819年,改名為新市場,1870年後,改名為今天的閱兵市場。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這一帶據說是瑞士最貴的地產地段。著名的瑞士銀行(UBS)和瑞士信貸集團(瑞信)都集中在這裡。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除了老建築,蘇黎世也有很多新式建築。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苏黎世老城,利马特河西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