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李韵老师:如何点燃不一样的烟火——关于文博传播的一点心得

2018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李韵老师根据其多年的工作经历,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如何点燃不一样的烟火——关于文博传播的一点心得》的讲座。

讲座纪要|李韵老师:如何点燃不一样的烟火——关于文博传播的一点心得

李韵老师说,作为传播者,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传播手段、传播内容是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进行有效传播。有效传播从广义上来讲是传播的信息能到达受传者,并被受传者准确吸收和理解。即你想要传达的信息,对方能够准确获得。她认为,有效传播的关键,一是传播的内容,二是传播的方式。

传播内容的研究首先是受众定位,即确定目标受众群体。她举例说,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播出后,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评价:考古界的专业人士认为其欠缺乏专业性,而普通公众却认为可以从中学习不少考古文博知识。李韵解释,《国家宝藏》的节目形式之所以更容易被普通受众接受,是因为节目的目标人群就是未进行过专业训练的观众,因此,既然希望通过这种电视节目使公众逐渐走近考古这一学科,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节目中出现的瑕疵。

定位好受众后,再进行内容定位,因为不同群体的知识储备有差异,在进行传播内容的选择时就需因人而异。2018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考古专题展《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展览主要分为“横空出世”“王者之城”“礼制先河”“工艺流变”等四个部分,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该遗址的城墙壕沟、大型聚落居址、丧葬制度,以及其早期礼仪制度与文明化程度是一个内容比较完整的考古展。美中不足,专业复杂的内容、高密度的文物展示,对普通观众仍显晦涩;而展厅内对焦家遗址大汶口时期墓葬的模型复原,则更容易吸引普通受众的眼光。李韵老师表示,该展览已经开始尝试突破固有思维,考虑到受众的观展体验,值得点赞。

她特别提示,在传播时,“什么都说等于什么都没说”,因而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自圆其说”。在向公众介绍考古文博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公众的接受能力。她以展览为例阐释自己的观点。她说,目前最能直观体现公众与考古学之间关系的活动就是举办展览。然而不少展览一味追求展品的数量与珍贵程度,这是策展过程中的误区。在传播对象是普通观众时,内容过多可能会适得其反。她举例道,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常设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位观众参观完毕后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记住一到两件文物及其相关信息,这就是有效的传播。找准受众与内容定位,才能进行有效传播。

讲座纪要|李韵老师:如何点燃不一样的烟火——关于文博传播的一点心得

在确定传播内容之后,则需要选择传播的方式。首先应“说人话”。她说,文博知识传播,本质是说服别人认同你,所以一定要使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将学术化表达转变为普通人容易接受的语言。其次是选择适当的标题,标题是受众了解文章内容的第一扇门,好的标题既能概括文章内容,又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第三点,文章要用真实、感人的细节去引发读者的共鸣。

讲座纪要|李韵老师:如何点燃不一样的烟火——关于文博传播的一点心得

李韵老师的分享结束后,同学们根据讲座内容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比如,怎样规避“标题党”的题目设定、考古文博节目的内容如何策划、怎样规划公众号,以及如何看待目前荧幕上的多档文博类节目等。李韵老师均一一解答。李老师风趣幽默而又内容详实的报告让大家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