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要|喬玉老師:公共考古與當今社會發展

讲座纪要|乔玉老师: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

2018年12月5日,本年度考古學文博系列講座第17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喬玉副研究員根據其多年從事公共考古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經歷,為我們帶來了題為《公共考古與當今社會發展》的講座。

公眾考古顧名思義就是面向公眾的考古學,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考古學家查爾斯·麥克吉姆於1972年出版的《公共考古學》一書中提出,並探討了考古學與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在內的不同社會元素之間通過協作方式保護歷史資源的構想。喬玉老師認為,我國的公共考古研究仍處於學習階段,目前國內的多種實踐表明,公共考古學的內容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考古學文化的科普;二是把考古工作當做公共事務的一部分,探究其與政府其他公共事務的關係。根據這兩個層面,喬玉老師為我們帶來了她對公共考古學的解讀。

中國的公共考古活動在中國考古學發端伊始就開始了,國內學者對公共考古的關注和研究由來已久,向公眾宣傳考古成果其實是中國考古學的優良傳統。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在西陰村發掘後就做過公眾演講。蘇秉琦先生也曾大力倡導考古學走出象牙塔,他是重要的公眾考古踐行者,他的《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被選作1988年全國高考語文閱讀題;《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以通俗的話語總結了他畢生的研究成果,蘇先生稱此書為“一本我的大眾化的著作,把我一生的所知、所得,簡潔地說出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家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向公眾宣傳學科文化,考古類書籍不再侷限於專業性強的發掘報告,而是以更通俗的語言表達形式,詼諧幽默的漫畫等作品成為公眾日常閱讀的選擇。一些公共考古研究機構的設置和會議的召開也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公共考古的發展。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起了公共考古學論壇,六屆中國公共考古學論壇見證了我國公共考古的發展歷程。參與公共考古論壇的人員,從博物館、專業網站期刊等從業人員逐漸擴展至從事一線田野發掘的研究所、高校師生等,人員組成多樣化。論壇主題多元化,涉及公共考古實踐活動、公共考古與社會發展研討以及新媒體運營、文創產品等方面。

喬玉老師認為,進行公共考古的受眾群體不僅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公眾”,還包括學者和國家行政人員。這些群體都需要大眾化、通俗化的考古學。對其他學科的學者而言,只有深度理解考古學科的研究成果,才能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對考古學進行多學科的合作研究和交流,更深層次地延續考古學研究。對行政人員來說,只有深度理解了考古學的內涵,正確評估其價值,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關考古學研究、博物館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條例。而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對考古文博事業的發展以及公眾對考古學的認識和文化遺產保護程度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考古文博事業的開展及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和保障。

對公眾而言,考古學研究成果是追根溯源、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礎,是民族、國家的精神文化食糧。通過開展公共考古活動向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對於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隨後喬玉老師通過對“中國考古網”官方新浪微博平臺相關數據,分析公共考古的受眾、公眾需要什麼樣的公共考古學、什麼樣的考古內容更吸引公眾。由此闡釋公共考古學的第一個層面的涵義——公共考古學的科普。

目前的公共考古活動形式已經頗為豐富,有主題講座、模擬考古、考古探險、考古夏令營、攝影比賽、考古文博知識競賽、動漫圖說、專題電視片和各種文創產品等等。宣傳平臺既有紙質媒體,也有網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還有“十大考古發現”和“中國公共考古論壇”這樣的主題活動。這些活動在形式上雖然豐富,但也難免雷同,是否還可以走得更遠?比起形式來,公共考古在內容方面,提升的空間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內容提升的關鍵是要以堅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在內容上創新和深入,所謂“大雅才能大俗”。喬玉老師還通過兩個實例進行佐證。

對公共考古第二個層面涵義的闡述,即考古工作是公共事務的一部分,其與政府主持的其他公眾事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最直接的現象就是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關係。公共考古與當今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考古成果是城市乃至國家建設必不可少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喬老師首先從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分析了目前公共考古發展的大好環境。並以第六屆中國公共考古·貴州論壇上設置的獨具特色的“城市考古”、“洞穴考古”、“西南民族考古”等專題研討為例,闡釋了考古發掘與城市基本建設、考古與城市規劃的關係,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以及考古為城市發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遺產在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

與西方相比我國公共考古學仍處於起步階段,對公眾進行宣傳的力度仍有欠缺,尤其在遺存豐富的偏遠地區時往往忽略了當地居民的需求。面對公眾,考古學家的工作不僅僅侷限於復原已經發生的過去,還必須解釋歷史是如何發展的,文化遺產的意義在哪裡,如何呈現這種意義,這種意義能為當今的民眾提供什麼。這種種問題的解答正是中國公共考古學的核心所在。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龐大的公益事業,社會公眾才是進行考古成果和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缺少了公眾的支持,文化遺產保護將無從談起,這是我們當代考古學家必須及時面對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考古任重而道遠。

讲座纪要|乔玉老师: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

同學們對喬玉老師內容豐富的講座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以中國考古網微博運營模式,公共考古學傳播,考古學與公共考古學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積極向喬玉老師提問。喬老師一一解答,大家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