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树芝研究员受邀到我校进行题为《“小材”大用——木材考古》的学术讲座。

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他产品。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依据不完全燃烧状况以及干湿等极端保存环境,可以出土木材可分为三类:木炭、湿木材、干木材。由于考古出土木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承载并见证了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以及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是进行植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很好的生物材料,是木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接下来,王老师对木材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包括:树轮年代学、木炭分析、干木材和湿木材分析。

第一部分介绍了树轮年代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包括树轮年代学的定义、分支学科、优点和作用以及取样方法。教授强调,树轮年代学在判定年代、重建古气候以及校正碳十四年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随后,王老师介绍了树轮年代学在亚利桑那州古崖居居民定居和废弃研究、爱尔兰古村落研究以及瑞典青铜时代村落研究中的运用,说明树轮年代学对于聚落的居住史和建筑史、考察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类利用木材的行为方式等研究方面的作用。

王老师还具体介绍了自己实验室研究项目:青海柴达木盆底东缘祁连圆柏的树轮分析项目。通过对135个树盘、368个生长芯的研究,建立了当地的长年表,与现代年轮年表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将年表长度延长到了夏末商初;通过对青海都兰多个大墓的木材研究,发现这些墓葬年代集中于七、八世纪,从而促使对于丝绸之路的再认识:公元七、八世纪时,青海地区的东西交流、贸易频繁,出土的丝绸数量多、种类丰富、技艺高超,由此推断当时的青海路应是丝绸之路中的贸易要道;对树轮中提取的降水信息的分析,重建当时的气候特征。

最后,王老师介绍了树轮定年对于校正碳十四年代的作用,并介绍了日本的树轮校正碳十四年代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部分为木炭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包括木炭分析的概念、优点、作用以及取样方法和注意事项。王老师强调,木炭分析在重建地方性植被、气候特征方面有极强的气候指示意义,并且在鉴定树木中可以精确到种,对于探索古代人类和植被的关系有重要作用。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王老师以金禅口遗址的木炭分析案例。通过木炭遗存指示的古植被和生态环境信息以及共存生态因子分析方法,大体上复原当时的地理气候特征;通过木炭遗存指示的木材资源的利用分析,推断当时的人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在薪柴的使用上以及果实食用方面的信息。

此外,她还提到木炭分析的运用所引出的新发现:在对秦始皇兵马俑坑的木炭分析中,发现了漆的痕迹,同时发现丝绸的遗存痕迹,并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知了当时木材的切割方法。教授由此强调,木炭分析不仅仅鉴定树木的种属,对于还原当时的人类活动也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介绍了干木材和湿木材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包括作用、取样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王老师提到,干木材与湿木材分析的作用大体上与木炭分析一致,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验证、补充和修正历史文献。

之后介绍了定陶灵圣湖二号汉墓和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木材分析案例。通过对这两座墓的出土木材分析,探讨了西汉时期人们墓葬木材利用折射出的丧葬文化和思想观念等木材的社会属性,证实当时的葬具使用具有等级观念。

王老师还介绍了西安市渭桥桥桩的木材分析以及殷墟文化晚期树木利用和高分辨率的气候这两个研究项目,说明了木材分析在探索古代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修正历史文献以及还原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讲座的最后,王老师饱含感情地说:“(遗址中所见)树木和木材承载着并见证着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以及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它们也是一种文物,应该被珍惜和保护。”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在场的同学们对于王老师的讲座表示受益匪浅,纷纷提问,就关于年轮的定年、木材分析的适用范围、取样数量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