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美國的獨立戰爭,美國革命,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雖然史料眾多,但美國的主權獨立,有一個看似簡單,但總沒有說清楚的問題,即北美殖民地,開始與英國的矛盾只是稅收問題,但事態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終走向了戰爭?

因為稅收跟政府鬧翻的事情,古今中外,到處都有。但一般也就是騷亂或者某種程度的社會動盪,幾乎很少有美國這樣的例子,能演變成戰爭、建國,還最後造就了一個人類數百年最偉大的國家。

我們還是先從稅收開始說起。

而這又得先說說七年戰爭。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七年戰爭(1754-1763年)所有參戰國,七年戰爭是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競爭中爆發的戰爭。 藍色為英國同盟方,包括北美十三州殖民地,葡萄牙以及德意志部分小邦綠色為法國同盟方:包括奧地利、瑞典、西班牙、俄羅斯以及薩克森

七年戰爭在北美地區,主要是英法爭奪這塊地區的控制權。

16世紀末,法國派遣探險隊來到美洲大陸探索。探險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在魁北克的聖勞倫斯河建立了法國的殖民地,並開拓北美地區的皮毛貿易。尚普蘭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歐洲人對付北美印第安人的典型模式。

比如,他和當時北美最大的印第安部落阿爾岡昆(Algonquian)合作,一起對付另一支印第安人部落易洛魁聯盟(Iroquian)。

一次戰鬥中,尚普蘭開槍打死了易洛魁聯盟的兩名酋長,從此法國與易洛魁人之間結下了深深的怨恨。

後來的七年戰爭中,易洛魁人和當時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人都選擇站在英國這邊,與法國及其他印第安人作戰。起初英國並無勝利的把握,多虧了印第安人和北美殖民地人的幫助,才使得英國扭轉局勢。

參與這場戰爭的,有一名殖民地民兵——喬治·華盛頓。華盛頓彼時的目標很簡單,通過作戰表明自己的能力,從而能正式加入英國軍隊。

1763年,英國贏得了這場戰爭,法國人失去了在北美的統治權,加拿大整個落入英國人的手裡,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區,也成為英國人的控制範圍。

北美殖民地的人出錢出人,參與了整個戰鬥,他們滿心以為,戰爭結束後能夠得到英國的承認,給予他們和英國其他地方一樣的權利。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七年戰爭」後的北美形勢


然而,他們想多了。

華盛頓的願望也跟著落空了。

英國議會並沒有增加北美殖民地的席位,也就沒有在政治上承認殖民地的同等地位。

而且,雖然英國打仗打贏了,但也因此造成英國財政虧空。對此,時任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解決的方案也很簡單。既然是在殖民地打的戰爭,那就由殖民地承擔費用吧。

於是,1764年,英國頒佈了《食糖條例》,強迫殖民地購買英國出口的糖和糖漿並支付關稅。

喬治三世並不饜足:既然從殖民地弄錢這麼容易,索性就再多弄一點吧。

僅僅一年後,英國又頒佈了更加離譜的《印花稅法》,所謂印花稅,就是在北美的印刷品只要印上來自倫敦的印花,就得交稅;而所徵的稅則用於維持英國駐紮在北美的軍隊費用。

換句話說,英國人用北美殖民地的錢維護自己在北美的殖民。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印花稅法》中的印花


這次北美殖民地的反應就激烈得多,《印花稅法》和《食糖條例》的性質可不一樣。簡單來說,徵稅需要議會同意,英國議會確實也同意了,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認為此舉不妥。

但問題是,殖民地的人幫助英國打仗打贏了,不但沒有得到英國的好臉色,反過頭來還徵稅。徵稅就算了,英國議會在徵稅過程中並沒有取得殖民地人的同意。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英國議會沒有北美殖民地代表。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接受議會呈交《權利法案》《權利法案》中規定未經議會許可,國王不得


殖民地的人白忙活一場,還有點懵圈。因為當時十三州的殖民地都是通過把錢交給當地議會,來換取英國對殖民地的保護。英國人認為,殖民地都是種植園,當地議會沒有合法權,議會可以直接徵稅。而殖民地的邏輯是,我們可從來都沒有遇到英國議會直接徵稅的情況,我們只把錢交給我們所在州的議會。

於是,北美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商品,並且召開《反印花稅法》。

英國被弄得有點受不了,1766年,英國廢除了《印花稅法》,但立馬就頒佈了《宣告法》(Declaratory Act),表示英國議會有權通過針對北美殖民地的法律。

北美的稅收負擔剛稍微緩和一點,緊接著,更重的稅又來了。

第二年(1767年),英國又頒佈四項《唐森德稅法》(Townshend Acts),開始徵收各種稅,日常所用的紙張、茶、糖等等,都徵稅了高額關稅。北美殖民地也受不了,又開始抵制英國商品。

受到重稅的殖民地已經高度反感英國的行為,偏偏英國為了保證《唐森德稅法》的實行,還派7,000名士兵駐紮波士頓。這是什麼概念?波士頓當地只有16,000人。

戲劇性的一面發生了,1770年3月5日,波士頓因為一位平民和英國士兵發生衝突,圍觀群眾和英國士兵都紛紛加入各自陣營助拳。圍觀群眾向英國士兵扔石塊,混亂中,英國士兵開了一槍,隨後發生的衝突中,圍觀群眾5死6傷,這次事件後來在美國被稱為「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波士頓大屠殺」,也稱為「國王街事件」參與審判的約翰·亞當斯認為士兵並非有意傷人但這一事件確實激發了殖民地對英國的反抗Henry Pelham 繪,1770

後來,羅德島的人們燒燬了英國的稅船。肇事者被找到後,馬薩諸塞州的長官卻支持鎮壓當地群眾,引來人們的嚴重抗議。憤怒的人們直接把他家的房子給燒了。

就這樣,官民衝突加劇了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矛盾。

到了1773年,英國又又又頒佈了一項法案——《茶葉法案》。

北美殖民地抵制英國的貨物,無非兩種方法,自己產或者向別處進口,但因為進口關稅重,不得不走私。為了扭轉英國茶葉的頹勢,這項《茶葉法案》規定,東印度公司可以直接到北美殖民地銷售茶葉,好讓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價格能夠低於走私價。

1773年12月16日,一群自稱「自由之子」的人假扮成土著,跑到波士頓港,將英國商船上價值1萬8000英鎊的茶葉給扔進海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波士頓傾茶事件」中船上將茶葉倒進海里的人們頭戴羽毛飾品,假扮成印第安人

作為報復,英國人解散了馬薩諸塞的議會,廢除殖民地憲章。報復還在持續,英國人做了一件更加瘋狂的事,直接派人駐紮波士頓。

這次軍事佔領可不是小事,這意味著北美殖民地要面臨被大英帝國直接支配的恐懼。軍事佔領還只是武力方面的鎮嚇,英國又使出殺手鐧:頒佈新的法案《不可容忍法案》( Intolerable Acts,又稱「強制法案」)。

這個法案意在殺雞儆猴,想讓其他北美殖民地也看看馬薩諸塞的下場,因此法案將原本屬於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給剝奪了。

《不可容忍法案》最後真的讓人變得不可容忍。眼瞧著馬薩諸塞遭遇這樣的處境,北美其他十二個州也感到大事不妙,英國懲治完馬薩諸塞,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呢?

因此,十二個州的56個代表在1774年(9月5日-10月26日)聚集到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召開會議,商量應當如何是好。

對了,這次會議還有個顯赫的名稱「第一屆大陸會議」,與會者有很多後來聞名於世的大人物:喬治·華盛頓(第一任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第一任美國總統)和他的哥哥塞繆爾·亞當斯,還有以「不自由,毋寧死」而著名的帕特里克·亨利。

會議的結果是什麼呢?

分別是《殖民者權利宣言》《大陸協定》《致英皇請願書》,前兩份文件是向英國申訴殖民地的權利並對英國的行為表示抗議,而《致英皇請願書》則是向喬治三世國王請願和解。

但是,殖民地的請願遭到了喬治三世的拒絕。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年)


大陸會議之後,北美殖民地已經開始準備自己的民兵組織,好在將來保護自己不受英國的欺負。

這時,英國將軍托馬斯·蓋奇率領700名士兵前往馬薩諸塞的郊外,試圖鎮壓北美的民兵組織。蓋奇想要破壞民兵位於康科德的彈藥庫,好讓地方武裝沒要火力使。

結果,有人向民兵們悄悄透露了蓋奇的計劃,雙方在萊剋星頓相遇,擦槍走火間,不知道是誰打響了全世界都聽到的第一槍,兩軍陷入戰鬥狀態。

一開始,蓋奇帶著職業的軍隊,逼得殖民地的民兵退回到康科德,但歷史總是出人意料,雜牌軍竟然打敗了蓋奇,使得蓋奇撤退回波士頓。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萊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的北橋戰鬥


原本是意外事件的萊剋星頓槍聲,在喬治三世看來,簡直就是殖民地叛亂的證明。這位英國國王炒了蓋奇魷魚,另外派威廉·何奧前往殖民地平亂。

不管殖民地的民兵如何勇猛,但始終不是職業軍隊,放長了看,萬一宗主國又派更多的軍隊來鎮壓,可怎麼辦呢?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人們決定要建立一支職業的軍隊保衛北美殖民地,同時,大家還選出了軍隊的總司令,也就是之前一直想要英國軍隊未遂的喬治·華盛頓。

直到這時,代表們都還想著向喬治三世請願,主張無非是和解與不加稅。

喬治三世一如既往的頑固拒絕。

大陸軍在華盛頓的帶領下,在波士頓圍困英軍。英軍試圖突圍邦克山高地,最後在布里德山高低成功突圍。這次小戰,英軍面上贏了,但實際傷亡人數有1000人,是大陸軍的死亡人數的2.5倍。

此後雙方你來我往,發生不少小規模戰爭,總體上來說,華盛頓節節敗退,處境堪憂。人們開始對殖民地的未來感到擔憂,那些被英軍俘虜的大陸軍,可都被判流放了。

照此下去,宗主國只有更加嚴厲地鎮壓殖民地,一些保皇黨也加入英軍,對抗大陸軍。

但有件事改變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觀點。1776年,一本名叫《常識》的小冊子在北美流傳開來,作者托馬斯·潘恩。潘恩數落了英國殖民的種種惡行,號召殖民地人民真正獨立起來。因為只有獨立,才能脫離英國的統治,才能免於被英國捲入歐洲的糾紛。

潘恩寫到:

「北美的真正利益在於避開歐洲的各種紛爭,如果因為它依附於英國而變成英國政治天平上小小的砝碼,它就永遠不能置身於紛爭之外。」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托馬斯·潘恩的《常識》據統計,它位居影響美國曆史的20本書的榜首


殖民地的人們深受潘恩的鼓舞,「獨立」意思開始植根於心。

《常識》發表六個月後,在大陸會議上,代表們投票,一致決定北美殖民地獨立。

托馬斯·傑斐遜起草了《獨立宣言》,正式宣告北美十三州要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宣言》中這樣說到: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


英國本可以成為世界最強國,只因亂收稅惹怒他們!

▲第二屆大陸會議

這回,北美殖民地不再是小打小鬧,是鐵了心要從英國手中獨立出來。

英國不斷派兵鎮壓,北美不斷抗爭,略處下風。隨著法國和西班牙也加入美方,與英國對戰,最終,1781年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終於願意和談。

到了1783年9月3日,被殖民幾個世紀的美洲,終於迎來它的第一個獨立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從歷史來看,是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勝利,從而引發13年後美國的獨立。

對於英國而言,七年戰爭中贏得諾大的殖民地,不代表它自身能夠維持統治,因為這場勝利本就依靠殖民地的民兵和印第安人的幫助才最終取得勝利。

因為七年戰爭,英國始終以宗主國的心態去處理殖民地的問題,完全忽視和輕蔑北美殖民地出錢出力想要加入英國的願望,變本加厲的進行經濟壓榨、軍事佔領,不和談,使得像華盛頓這樣的一批親英派,最後因為心寒意冷,從親英變為反英。

也正是在七年戰爭中,華盛頓等人得到作戰和領軍的實踐,為後來建立正規的大陸軍打下了基礎。

原先想要通過徵收殖民地的稅來維持殖民統治,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原先靠殖民地人打下的土地,最終回到殖民地人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