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那些讓人發笑的習俗

小時候過年那些讓人發笑的習俗

朋筆生輝 2019-02-03 10:58

XIAOSHUANGYUE


小時候過年那些讓人發笑的習俗


第137篇文章 蕭霜月

朋筆生輝

怦 然 心:

回 味 年味兒

常言道,一方一俗。但我的家鄉四川腹地射洪,過年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民俗,只是回想兒時,倒頗有些讓人忍俊不禁之處。

趕火把場,淘促銷貨

過年穿新衣,小孩最是期盼。但大人們說,一定要臨近年關才去買,最好是“趕火把場”(過年那日巧遇逢場,因為大家忙著團圓,趕場的時間短,故稱“趕火把場”),因為大人們篤信,商家年前不趕緊賣,年後大甩賣也無人問津。

說是“火把場”,但狹窄的街面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甚至堵得水洩不通,有小孩把大人的手拽得生緊,卻半天擠不過去的,“哇”的一聲哭了。遇到過石橋,好一個千把人“老鷹捉小雞”的盛大場面,你一個躲閃,我一個騰挪,有人甚至從橋欄杆上“飛”過去了,贏得陣陣喝彩聲。

衣服鋪子裡,人流穿梭,大人們把衣服拿過來比了又比,“盤”了又“盤”,甭管賣家怎麼誇耀,要麼蹙眉咂嘴,要麼睥睨嗤笑——就是不吭聲。最後還是賣家耐不住性子,一臉真誠地說,哥老關!安不安心買?!安心買,說個價,合適就拿給你!

大人們還要遲疑半餉,方才給出個“攔腰砍”的價兒。只見賣家似乎惱怒了,奪過衣服來要往牆上掛,嘴裡說著些似嗔似怨的話。大人們也灑脫,要賣就是這個價,不賣就算啦!招呼著一家大小往外走,還沒等轉進另一家鋪子,便聽賣家喊道,轉來!轉來!哥老關,虧本拿給你嘛!好一臉的不情願,大人們相視而笑。

當然,不可能每年都“熬”到“趕火把場”才買新衣,因為一上街,就有張老表,或是李大哥喊你,今年整到錢了哦。

吃團圓飯,祭大小祖

大年三十天沒亮,在被窩裡就被東家的鞭炮,西家的錄音機給鬧醒了。

這天都囫圇著“假裝”吃好了早飯,趕緊刷鍋生火燒午飯。不然,等你菜剛端上桌,便有東家上墳、西家祭祖,打你院前路過打招呼,誰想過個年都落後呢?

不一定有雞鴨魚肉,白米飯蒸一大鍋,豬骨頭燉一大盆,心舌肚也煮好撈起,準備下酒,粉條豆腐木耳少不了,甭管一頓能不能吃完,反正要剩得尖碗滿勺的,這才是“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鍋裡的肉燉得嘟嘟響,母親早撕了一塊“最耙”的骨頭肉塞進兒子嘴裡。只聽得東家廚房滋滋響,最後一道菜下鍋了;西家在叮叮噹噹洗手清碗,吆喝著上桌吃飯。

但每一次怎麼抓緊,所有人都早不過,一個遠道而來給他舅舅上墳的老頭兒,據說他舅舅沒有兒女,從小很疼他。

穿上新衣,端肉攜炮,上山祭祖。因為祖大小頗多,便會上東山,下西坡,經過很多人家。

路過東家,爸爸扯亮了嗓子喊道,張老表,年過得鬧熱!只聽得東家人都笑呵呵地回道,年得你們兒!而每過一家,便要毫不變更地,重複著這樣的應答,真是讓人忍俊不禁。一群孩子便馬上學著這腔調、這言語互賀新年,大家鬨笑不止,好不快活!

過歡樂年,享團聚福

初一到十五,過年大半月,真是要感謝古人,給辛苦的農民們放了這麼長一個“舒服假”,為翻春農忙蓄好了幹勁。

每一天,都有一個對應的動物過年。比如初五是牛,這天牛就不用吃草了,一大早便給它“奉上”了熱騰騰的糧食糊糊;而“九龍十虎”,按老規矩過了初九初十,龍燈獅子才能出來拜年討錢。

每一天還有每一天的講究。比如初一登山拜佛,初二出門走親戚;再比如初一起床找不到掃帚(大人藏了),無論地上有多少果皮瓜子殼,除夕沒掃就不能掃了,因為那都是“福和財”。

快樂的日子就在這走東家竄西家、團年聚餐中轉眼即逝。十五晚,人們只能戀戀不捨地送走“年”了。每家用穀草綁一隻不大不小的船,把家裡的渣滓灰土裝上一點,找個離家遠遠的大路口,焚香鳴炮歡送“年”去。

不想,聽到西家李大哥還邊送邊唸唸有詞,好吃好喝了這麼多天,也該去東洋大海發財了哈!如果過後還發現你在中國的地盤上逗留,那就要給你取重哦!

每一年就這麼過去了。

老家的街道上一年比一年冷清,有人回家祭祖遇到也不過按幾下喇叭,初二三很多人便紛紛踏上了歸程。甚至青山依舊,一抔黃土裡可能卻多了與自己過過很多年的親人。

當年那些令人發笑的梗卻可能讓你慢慢笑不出來了。

回味年味兒,那些年味兒卻回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