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如何帶給一個人福報的?

前不久母親來電:說村子裡半年不到已經走四個人了,兩個死於車禍,一個死於自盡,一個死於惡疾,死於車禍之人,乃飲酒後騎車載人撞在電線杆上;自盡之人,乃與妻子爭吵後縱身跳樓;而死於惡疾之人,據說臨死仍不肯就醫硬是為女兒留下十餘萬存款。

眾生皆苦。

《金剛經》是如何帶給一個人福報的?

這只是中國西南一個不知名小村莊的日常,孩子長大,老人離去,天理循環,萬古不息。但生而為人,總忍不住懷舊,總忍不住要去挽留,總在聽聞故人離去後仰天嘆息。蒼茫世道,又有誰以怎樣的方式來慰藉那些流落世界的靈魂?

這是一道難題,每個人最終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有些人選擇享樂,過一天是一天,有些人選擇苦行,先苦後甜是祖訓,有些人什麼都不選擇,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辦公室的格子裡、隨波逐流....但我今日給大家推薦另一種方式:讀《金剛經》。

當代社會,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的事實:那便是佛學典籍常被人嗤之以鼻,視若災殃。但其實深入理解我們便不難發現,那些先入為主,未經自己證實的偏見實在害人不淺。一方面我們變得越來越浮躁,公交上、地鐵裡、辦公室裡,每隔五分鐘便百無聊奈打開抖音、知乎、頭條等等,看完之後一股罪惡感油然而生,那是浪費時間,揮霍生命。另一方面,我們也曾有遠大理想而苦於精進無門,沒有方向,只得讓本能和慾望推著我們前行,不知所往.....

《金剛經》是佛門弟子記錄佛陀傳道時之事蹟,後由天才大師鳩摩羅什翻譯入華,語言平實簡樸,道理卻至深至大。我依然記得當我翻開金剛經第一頁時所帶來的感動:“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整句翻譯過來便是:“我聽聞佛陀在舍衛國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佛陀去舍衛大城乞食,在城中挨家挨戶乞食,不挑剔,到了住處,吃完飯收拾好衣缽和衣服,洗完腳真理好座位,安坐其上”。

以佛陀的本事,為何還要自己去乞食,叫弟子去不就可以了?

以佛陀的本事,為何還要吃施捨的食物,山珍海味豈不舉手就來?

以佛陀的地位,飯後為何沒有弟子服侍,還需自己洗碗洗腳?

讀《金剛經》之時,我正是工作繁忙,求名求利之心甚切,日日如火上螞蟻,焦慮不安。讀完此句後,忽然之間,有一念驚覺之感,遂而自漸形穢,不敢再有怨言。《金剛經》的第一段,最似平常,卻也是大義最深,它告訴我們始終要以一顆平常心處事,才是本然,才是萬物的本質。至於地位、名望、取巧捷徑之法,還是通通忘掉最佳。亦正如文章到極致,只是恰好,做人到極處,只是本然。佛祖尚且質樸如此,我輩凡夫又怎能妄想度日。

我是白羊座,脾氣火爆,尤愛記仇,事無鉅細,可謂終生不忘。然後此句過後,我能明顯感覺到,就在那恍惚一瞬之間,我身上的暴戾之氣已然被剝離而去,我不用不再發誓做個溫柔的人,我相信從那一刻起,我應該會是個待人溫柔的人。

上海的地鐵總是很擠,很多時候人多,沒有信號,也沒有朋友可聊天,此時此刻,我總是拿出手機,一遍一遍看《金剛經》,早一遍晚一遍,半年之間,差不多熟到能背。從未想過《金剛經》會成為我洗滌靈魂的重要書目。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總是容易被欺騙,但往往最容易被自己欺騙,被自己的眼睛、鼻子、觸覺、意識所欺騙,這是難以察覺的,甚至於無法預防的。因色生心,眼睛會被世上萬千色所矇蔽,因味生心,嘴巴會被人間千種味所攪亂,因法生心,內心便會被這世上千萬種舒適而耽誤。這些都是我們平常的經歷,生而為人,因其環境、稟賦、教育等關係,多少總有偏見。而《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所住”則意味著不可太執迷於感官,而更應深入內心去求得這背後的真實。“無所住”,我們更應追求事物其本質,去除虛榮、自私、狹隘、暴戾,如澄鏡之水,明如陽光。

“世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什麼?佛是一種智慧,是覺悟!而非簡單的燒香拜佛,如《金剛經》此語所言,如果世人“以色見我”,此處之色指塑金身、雕畫像等眼睛所見,“以音聲求我”指以聲與音等所求,是人走了邪道,並不能見到如來(得到智慧)。如來是什麼?他是一切,他也什麼都不是。他存在於每個人內心,而不必遠求,他是一種智慧、一種覺悟、一種超脫、一種冬日暖陽般的明媚。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能大家最熟的便是這句,得益於鳩摩羅什深厚的古文功底,能將經文譯得如此精深美妙,開句玩笑說,即便他不做僧人去寫詩,天下也罕有對手。一切有為法,一切源於人類偏見,偏離事物本質,偏離萬物軌跡的做法,都像夢中泡影一般,最終化為烏有。如不勞而獲。如損人利益。如拔苗助長。如涸澤而漁。

“凡所有相,皆為空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讓我想起《聖經》中那有名的一句“陽光下並無新鮮事”,主觀分別都不是真實存在,從最高一層抽象層面來說,萬物沒有分別,沒有主觀分別影響,就是認識到了萬物的本來面目。

《金剛經》中諸多名句,確實與眾多經典隱隱相關聯,我們在《沉思錄》、《聖經》、《純理性的批判》、《人生的智慧》、《奧義書》中均能找到類似的敘述。人類發展至今,我們得到財富,失去智慧。

那麼,佛在何處?答曰:“無處不在”。一棵草、一珠花、一條蟲、一個人,只要我們學會敬畏萬物,欣賞萬物,則無處不是佛。萬物已盡極致,一棵草的顏色搭配,一顆鵝卵石的流體造型,無處不體現造物的智慧和佛性。倘若我們隨便撿起一顆鵝卵石放大1億倍,我相信,它一定比世界上任何建築都來得完美而不可思議。

中國古來大成之人,無不精通儒道佛要義,而《金剛經》洋洋灑灑萬餘言,迄今為止已有數千個譯註版本。而當代的我們,處於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更易陷入迷亂而不自知,有時候我們不禁要問,從古至今,為什麼人類創造力越來越弱?為什麼詩歌越寫越差?什麼哲人越來越少?

想知道麼,答案就在《金剛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