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高新馬慧民:5G+大數據,催生“數據智能”新機遇

算力說

從華為近期的遭遇到它在MWC上發佈首款5G摺疊手機,5G作為新一代通訊基礎建設被全民科普。隨著5G技術到來的實感逐步增強,它和大數據產業的深度融合將促使大數據產業成為受益高地。算力智庫對話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大數據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馬慧民博士,他將從數據資源、數據技術和數據應用三個維度解析5G對大數據產業的作用,帶領我們邁向“數據智能”時代。

“5G不是原子彈。”華為創始人及總裁任正非接受美國CBS採訪時如是說。從華為近期的遭遇到它在MWC上發佈首款5G摺疊手機,5G被全民科普。

5G作為移動通信技術的最新突破,其傳輸速度據稱可百倍於4G網絡,時延降低至1ms,一平方公里可以承載的終端數量將以百萬計數。

數據,則被稱為新時代的“石油”。從大數據產業規模來看,據IDC的報告,2016年全球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已經超過300億美元,到2020年將超過600億美元;中國在2016年超過170億人民幣,此後每年都以超過40%的速度增長。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認為到現在這個階段,目前的信息技術已經在制約大數據應用發展了,5G作為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恰好突破了原有信息技術發展的瓶頸。”上海大數據聯盟常務副秘書長、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慧民博士指出5G對大數據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大數據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馬慧民博士

1

數據資源量級將爆發式增長

大數據產業鏈按上中下游劃分為數據資源、處理技術和應用產品三個環節。

在數據資源方面,馬慧民認為伴隨5G時代的到來,它將會得到更爆發式的增長,無論是數據的數量、獲取渠道還是種類,都會發生質的變化。

“這是因為5G通訊速度更快,通道帶寬增加,所以數據的傳輸速度和實時性會加快。”馬慧民解釋道,“還有原來數據無法觸及的地方,未來5G通信網絡更方便以後,將允許更多設備接入互聯網,使數據的獲取渠道和維度更加完整。”

事實上,目前數據資源的產生速度已經令人難以置信。據福布斯報道,每天約有2.5萬億字節的數據被創建,而且全球約90%的數據的產生髮生在過去兩年中。

5G萬物互聯的時代,一方面是所有企業都有潛力發展成為數據資源公司,處於產業鏈的核心地位,數據可以成為其變現的資本,另一方面則是未來90%以上的數據會被政府和BAT等互聯網巨頭所壟斷。

“因此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可以關注細分領域的數據資源公司。比如前不久我接觸了一家專門做類風溼病大數據的創業公司,擁有近100萬例類風溼病人的完整臨床就診數據,應用這些數據不僅可以做類風溼病的就醫智能診斷,還可以用做疾病的該新藥研發等。”馬慧民指出。

2

數據計算能力將指數級增長

“在5G時代,對數據處理能力的需求將會以指數級的速度增加。更多規模的超級計算,靈活的邊緣計算、霧計算等新模式將能技術性的解決部分問題,但是如果量子計算能夠成熟應用,那麼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馬慧民認為。

據算力智庫瞭解,IBM和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在2018年已經推出目前世界上數據處理能力最快的超級計算機Summit,其理論峰值的浮點運算能力達到每秒200Petaflops,即每秒20億億次的計算能力。

科普:peta 用於計量單位,表示10的15次方,表示千萬億次, flops是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所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的英文縮寫。它是衡量一個電腦計算能力的標準。1P=2^10T=2^20G= 2^30M=2^40K。

超級計算機Summit

馬慧民透露,包括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在內的全球各超算中心都在積極部署建設下一代超算機器,即E級機。其計算能力將達到每秒100億億次,相當於2的50次方;但是量子計算將完全不同,2018年3月,谷歌量子AI實驗室發佈了72位量子比特的量子處理器 Bristlecone,如果該處理器能夠穩定運行的話,其計算能力將遠超E級機。

“當前的數據處理技術是聚焦在10TB—100PB級的數據、300個服務器節點以內的處理能力,現在處理100P數據量的處理能力已經達到捉襟見肘;對於更多規模的數據計算,現有技術只能是如老牛推車般望洋興嘆了。未來量子計算技術一旦廣泛應用,海量數據的內容挖掘和聚類分析,將不再是問題。“馬慧民表示。

除了量子計算,量子通訊也是5G時代的一個重要期待。

舉個傳統數據通訊的例子。亞馬遜曾在2016年AWS年度大會上展示了它轉移數據用的Snowmobile”卡車”。據瞭解,通過當時的網絡轉移 1EB 的數據大約需要26 年,而利用十輛 AWS的 Snowmobile “卡車”可以將傳輸時間降低到6個月以內。

AWS的 Snowmobile “卡車”

在5G時代,理論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Gbps,約4G時代的100倍,另外,5G低延時的特性,雲傳輸也將成為可能。

“現在我們用4G上網時,你會覺得畫面清晰、速度也快,但問題在於大數據傳輸速度完全跟不上。”馬慧民舉例說,“50T的數據從徐家彙傳輸到張江去,按照現在的網速帶寬,需要二十幾天時間,我們目前更快捷的辦法不是網絡傳輸而是把硬盤拆下來,開車送過去。5G時代,量子通訊將極大地縮短數據傳輸時間。”不過,對於這些顛覆性的新技術,馬慧民還表示了憂慮,“但是,無論是量子通信還是量子計算,都不是5G本身內涵的標配。能否成功的廣泛應用,都取決於更高的技術成熟度和更低的商業推廣成本。”

3

大數據應用機遇廣泛

在 2G 時代,移動端理論傳輸數據的峰值是 400Kbps,這樣的通信基礎設施對應的應用多以txt結尾,比如網絡文字小說;在 3G 時代,理論下載速度提高到了 20Mbps,圖文結合的微博、微信就誕生於那時;到了 4G 時代,數據理論傳輸速度達 100Mbps 左右,抖音這樣的視頻流應用應運而生;而在未來的 5G時代,理論傳輸速率可以到達10Gbps,約為4G 時代的100 倍,那時的新數據應用機遇將更加廣泛。

“在智慧交通領域,我相信這是最可能實現的,因為更低延時、更多數據是智能交通真正實現的基礎。”馬慧民表示,“還有在新消費領域,由於5G技術的成熟,我們會出現一些新的消費理念和主張。比如線下門店裡會有更多虛擬現實的部分,這就把線下和線上完全結合在一塊,這會是5G帶來的無感體驗;另外,新一代高清無損8K影像將在5G時代大展拳腳,為我們呈現‘5G+8K’的線上高清實時場景的展現。”

國內首臺8K無損影像攝影機系統

在馬慧民看來,從產業的角度來說,新興應用場景的出現其實是技術的革新使人們有能力去解決曾經遇到的問題,讓我們可以去做那些原來“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智慧交通,十年前我們看到這個領域的應用需要海量的數據實時分析交通狀況,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工具獲取這些數據,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場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相應問題,這是技術帶來的隨心所欲。

從具體實施路徑來說,像愛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這樣的造車新勢力會先從信息源、技術整合、數據處理這樣的角度出發,他們擁有車輛的各種數據以及車聯網領域的技術;而傳統汽車製造商的路徑則是造新能源車,再加載更多信息化技術。他們的切入點不一樣,但未來方向一致,那就是車聯網的世界。

“沒有數據就沒有這一輪的人工智能。這一波人工智能就是基於大數據而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通常把這一輪的人工智能發展叫做數據智能。”馬慧民強調,“無論是上一輪的大數據產業發展、這一輪的人工智能發展,還是即將到來的5G產業發展,都會催生巨大的產業泡沫,但是,從歷史規律來看,投入在基礎設施之上的產業泡沫都將成為新一輪經濟騰飛的基石。比如,電報、鐵路、互聯網等的發展都曾出現這種情況。”

本文源自算力智庫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