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閬中武廟街的武廟為什麼又叫關岳廟?

揭秘:閬中武廟街的武廟為什麼又叫關岳廟?

古城閬中有條武廟街,西起中天樓,向東延伸到徐家牌樓,也就是止於狀元街和南街與內東街交匯處。其得名來自於街中段的武廟。

揭秘:閬中武廟街的武廟為什麼又叫關岳廟?

這武廟的來歷得分兩方面說:一是清代時這裡是祭祀關羽的武安王廟(又稱關王廟、關帝廟,俗稱武廟),由文昌祠遷建於此街。咸豐縣志裡已改名為武廟街(劉先澄《閬中紀考》197頁)。二是“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頒令岳飛與關羽合祀武廟,關帝廟內增祀岳飛,改稱關岳廟。從此,武廟街亦稱關岳廟街”(劉先澄《閬中紀考》197頁)。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廟宇已成為閬中縣城廂鎮中心小學所在地(一九五二年改稱城西小學,文革時隨武廟街改為紅旗路而改名為紅旗路小學,八十年代初改為城關初級中學,後再改為保寧中學——民俗君注)。關岳廟的建築格局,歷年來祭祀的規模和盛況,均不見任何書面資料記載。於是在這裡上過小學(如今已是八十上下的耄耋老人)的幾位兒時學友,便一起把記憶中的點滴記錄下來。甚至想,閬中為關羽的結義兄弟張飛建有桓侯祠,而關羽一生忠勇征戰,深得老百姓的敬仰;況且,岳飛精忠報國,其女婿張憲又是閬中人,如果古城有朝一日重建與文廟相應的武廟,這些記錄或者還能有所補益。

記憶中的關岳廟,在武廟街的中段北面一側,坐北朝南,深灰色的磚砌大門仍舊如當年一樣矗立著。但這也絕不是關岳廟原來的廟門,應該是改為學校後的校門(安靜、樸實無華)。因為它和民國以來,以至四十年代中小學校的校門別無二致,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

揭秘:閬中武廟街的武廟為什麼又叫關岳廟?

據兒時同學建淵回憶,他很小時候聽他奶奶(大約在光緒年間)講,曾經去廟裡燒香,廟門前還立有高大的石馬,很是威武。我們上學時沒見過石馬,只記得大門內有三間房屋,離大門向北十米處有三間隔的雙層牌坊還保留著,四根柱子上面加有三個華麗的頂子,四根柱子下面,又加了三角支撐,中間兩根柱子的三角支撐處分別安放有石鼓須彌座,顯得堅實穩定,古樸美觀。這就是嶽王牌坊了(

不是傳說中的倒掛牌坊,因為所謂倒掛牌坊是牌坊下面有池塘,牌坊倒映在水中,才使它別具風采)。我們推測關岳廟既然是清代咸豐時由文昌祠左遷於此的,在原址應該有一座倒掛牌坊。想想過去的書院就座落在城東巴巴寺山下的水池中,可見古城東面的文昌祠也應在這樣有山有水的美景之中,那裡定有一座別具風采的倒掛牌坊。

揭秘:閬中武廟街的武廟為什麼又叫關岳廟?

我們在這裡上學時,從牌坊下兩層臺階,便是一個大院壩,院壩的東西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廂房,各有六間,只是房裡面已不見廟宇的任何設施。東面是兩間大教室,西面廂房分別是學校辦公室,教員休息室。院壩東西有兩棵高大的黃桷樹,兩棵高大筆直的柏樹,都根深葉茂,覆蓋到房頂。樹幹粗壯,三四個小學生オ能合抱。有一棵黃桷樹杆下面已蛀空了,小男生常鑽到樹洞中捉迷藏玩耍。左右廂房的臺階下還開挖有花壇。院壩北有五級臺階,臺階上雕有蛟龍戲海水吐珠浮雕的雲紋邊,呈三十五度傾斜。臺階上去就是大殿,大殿屋頂正脊兩端各有一獸正吻中脊,垂脊上頭有獸頭。兩頭飛簷上脊有各自逆反方向的獸頭。正脊中央有空心廟樓磚雕,用兩條鐵鏈拉向左右垂脊頂端。大殿正面有四根大柱,三對承簷襯角。柱礎下方為正方形石礎,上面託一鼓形承柱。四柱三門上方左右兩邊都有方形花牙裝飾。前四柱和中四柱之間有拱形天花板,紅底黑邊,即似拱橋托住屋椽和瓦楞。

仰頭向上望,正殿的中樑上有清代xx年的字樣,但當時年齡小,沒有記住具體年份。正殿後牆璧上有壁畫,壁畫長約四五米,畫的下沿離地面約兩米。畫的上方天空上有條黑龍,右邊關羽在看書,桌上紅燭高照,關羽右手持書卷,左手叉腰。壁畫題名:秉燭高照。畫的左面是劉備甘、糜二位夫人相扶相待。正殿前面中間是關羽的坐姿塑像,塑像有三米高。關羽右手持《春秋》,凝神深思,形象威武。關羽右面站著義子關平,左面站著周倉,周倉手握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神情肅穆,形象彪悍。

揭秘:閬中武廟街的武廟為什麼又叫關岳廟?

因這裡改辦為學校,大殿後部用木製圍欄相隔。但學生仍能從所留的窗框空隙窺見塑像,甚至還能伸手去轉動周倉手中的大刀。圍欄外正中掛著孫中山先生遺像以及先生遺囑。每週一的全校週會就在正殿下面院壩舉行。學校的教室就建在廟宇西面的空地上。大殿的西面有小食品部、水房和廁所。東面則通向後院的大操場,那裡有沙坑,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童子軍操練也在這裡。操場北牆附近的苦楝樹、梧桐樹和洋槐樹的虯枝也伸到學道街了!(文/馬容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