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紅委員:發揮國家大型企業在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李建紅委員:發揮國家大型企業在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李建紅委員:發揮國家大型企業在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月4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港澳地區政協委員舉行聯組會。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在會上作了題為《發揮國家大型企業在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香港迴歸以來,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經濟社會繁榮穩定。在港中資企業與香港同成長、共發展。目前,在港中資企業數量超過4200家;在港資產規模超過11萬億港元,其中總資產超過千億港元的大型企業超過40家;在港僱傭員工超過8萬人;在港上市企業數量超過1100家,佔全港上市公司及藍籌股公司均在一半左右,其市值佔港股總市值約三分之二。

不同類型的中資企業都在香港經濟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駐港央企更大有可為、大有作為。近年來,包括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中旅集團、中銀香港等幾家駐港央企,按照“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企業所能”,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特點優勢,為香港經濟社會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駐港央企應聚焦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聚焦大灣區,推動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機遇,為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新動能。香港要從過去的“超級聯繫人”角色轉變成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從而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駐港央企既有跨地域配置資源的優勢,又有跨文化、跨制度的經營能力,發展速度快、產業門類齊,可以利用自身特長和香港優勢,把握大灣區機遇,推動香港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招商局集團2017年就確立了“立足香港、深耕灣區、一帶一路”的戰略佈局。這幾年集團通過深耕灣區,在金融、航運、港口、園區等產業領域建立起了一定優勢,集團在大灣區的資產、利潤佔整體比重近六成,並以自貿區開發開放和深港合作為重點,積極支持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

我們建議國家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數字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加快整合大灣區港口等基礎產業資源,實行統一發展規劃,強化分工協同合作。

二是聚焦“一帶一路”,深化香港與內地互利合作,共同開拓內地和海外市場。

香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點,有“一國兩制”以及區位、人文、開放、專業服務等獨特優勢,有利其與內地互利合作,開拓內外兩個市場。

駐港央企實力較強、國際化程度較高,有積極參加“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力和能力,要善用香港優勢,攜手香港企業開展貿易和投資、開拓市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招商局集團加大引進來的力度,加快走出去的速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整合國際國內資源,把“前港-中區-後城”的蛇口商業模式複製到國內外,帶動香港中小企業共同出海。

我們期待國家幫助“一帶一路”的企業更好防範和化解海外風險;推出便利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的政策措施,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跨境便捷有序流動;進一步放寬中資企業在香港和內地從事貿易與投資的行業限制。

三是聚焦科技創新,助力香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香港目前致力於提高科技創新實力,培育新興產業,包括生物科技、醫療科技、人工智能、文化創意、檢測認證等。林鄭特首提出香港要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擔當重要角色。在這方面,香港與廣東尤其是深圳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需要共同打造成為科技引領帶動作用的極點。

駐港央企不斷強化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理念積極推動企業持續發展,並利用產業多元、業態豐富等特點,可以為香港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資源投入、應用場景、創業基地、市場需求,助力香港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可以努力為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建議增加對港深兩地科研和創新合作平臺的資源投入,特別是要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以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試點和起點,通過政策的創新和突破,讓入駐該園區的企業和項目能同時享受到香港和內地的優惠政策,提升入園企業科研和創新的國際競爭力。

各位委員,“一國兩制”是偉大的實踐,駐港央企將與各界一道,立足長遠、把握當下、科技引領、擁抱變化,抓創新、促發展,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