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


中国式家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


01


我们经常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当然,这是一种简化的说法,并且其中也包含了我们内心的一些期待和愿望。而现实生活中,家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复杂,有爱,有温暖,也有很多矛盾,争吵,甚至厌倦。

如果我们详细研究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在我们的家庭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好,大家要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要么把沟通当成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亦或者,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谐,而用隐忍的方式回避沟通。

因此,无法沟通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催化剂,这会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严重问题。比如,有的夫妻之所以离婚,并不是双方有什么无法解决的重大冲突,就是日常生活中不能好好沟通而积累的矛盾所导致的。

02

家庭沟通中常见的问题:

1.用控制的方式沟通

“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大家长主义了,没法儿沟通,只能顺着他们,在他们眼里我所有的事儿都不重要,总说着家里为我付出很多,压得我喘不上气儿。”

很多父母在提到沟通的时候,并没有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也没想过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认为孩子的想法都不成熟,他们只是想让孩子服从自己,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眼里,沟通更多是一个自上而下单向的说服,或者要求。

但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两个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要说,也需要听。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或压制对方,而是要达成共识。

所以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懂得沟通的真正意义,他们认为好的沟通就是让孩子变的听话,如果不听,那就是沟通不到位。这样的沟通只会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内心的隔阂,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对父母逐渐丧失了信任,那些原来可以和家长说的事情,以后再也不愿意和家长分享了。

03

2.用情绪化的语言沟通

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间,心平气和的说话是一个理论上正确,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这样做的沟通方式。更多的人在和伴侣交流时只想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你总是不洗碗不扫地,什么家务活也不做,这日子真懒得和你过了。”“让你干个什么事总是拖拖拖,对我说的话一点都不上心!”等等。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将这种情绪化的沟通方式称为暴力沟通,而萨提亚把这样的沟通定义为指责型沟通模式,这种类型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

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争吵,社会心理学将这些琐碎的争吵叫做日常挫折。

在感情中,虽然我们更关注出轨、家庭暴力等重大的问题,但实际上日常挫折对感情的伤害程度要远大于那些重要的问题,并且,长年累月的日常挫折所积累的不满和对抗,也是引发出轨等重大家庭变故的原因之一。

3.用冷漠和回避的方式拒绝沟通

虽然争吵是一种不好的沟通方式,但比争吵更严重的是冷漠和无话可说。

在谈到家庭的问题时,有一个概念叫冷暴力,它的特征是没有语言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对方一切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尽可能的将双方的互动降低到最低限度。双方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明明就在你眼前,但是却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

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博士在《冷暴力》一书中,将之称为“隐而不现却真实存在的暴力”。


中国式家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


04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1. 对沟通在意识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很多人经常把沟通简单的理解为说话,认为两个人只要谈话了,那就是沟通了。也有的人理想化的人认为,家人是最懂自己的人,因此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不需要多说什么,对方就应该能猜出自己的心思,而主动沟通就是一种“不够爱的表现”。

当然,也有一些客观的条件,导致人们沟通意愿的下降。比如有的忙于工作,有的忙于家务,晚上家人聚到一起后因为疲劳只想更多的休息,从而没有与家人沟通和交流的强烈愿望。

当人们对沟通不重视的时候,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组织模式自动化去应付沟通中的问题,缺少反思的意识,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么通过指责别人来推卸自责,要么通过拒绝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抗拒。

2. 身份角色的不对等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注定是不对等的,父母更多会处在一种掌控的角色,而子女更多会处在一种被照顾,被掌控的角色,即使再讲究平等观念的家庭,也无法消除这种客观上的不平等。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对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双方的沟通方式也需要相应的改变。而这点恰恰是中国家庭的父母常常忽略的,他们习惯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与自己的子女交流,意识不到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因而造成沟通上的冲突。

而夫妻之间,虽然是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人和女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关注的视角是不一样的,男人多是理性动物,更关注逻辑和怎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女人则更偏向于感性,沟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温暖。这样的一种不对称,很容易造成一些沟通中误解甚至是冲突。

05

3.家庭这种特殊沟通情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展现出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和客户之间,和同事之间,和朋友之间,和家人之间,我们沟通的方式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的说,关系越远,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会越理性,而关系越近则会越感性。

这就导致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间,在对一个问题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受感性因素的干扰而变的情绪化。这种情绪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能体会到更深入的亲密感,“爱你爱到要死”。缺点是很多时候也会被失望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困扰,“恨你恨的要死”。

这就导致了,家人在沟通时,情感上经常处于一种剧烈波动的状态,很容易在好与坏两种极端间反复。如果不能应对这种变化,那么感情也很容易在这种震荡中“出局”。

06

那么,在家庭沟通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改善这种状况呢?

1. 建立对沟通正确的认识

这点看起来有点虚,但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看法会切实的影响我们的行为。

不管是夫妻之间的沟通,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要在意识上明确的一点是: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更不是控制,而是让双方达成共识,建立认同,从而让关系的链接进一步加深。这既是沟通的定义,也是沟通的原则

所以,当你想要和家人沟通时,最好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要说的话,是在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亲密的关系,还是在伤害我们的关系?想清楚这一点,或许就知道,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了。

2. 学会深度倾听

深度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特别注重的一种沟通方式。

所谓深度倾听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在沟通中,听比说要重要的多;

二是我们不仅要听对方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觉察对方话语中表达的情感、需求和期待等问题。

深度倾听会起到一种“共情”的效果,让对方感觉到被重视,被信任,从而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在家庭中的沟通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很多沟通会变的简单很多。

07

最后,我们要承认,沟通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是每次沟通都能够让人满意。因此,怀着一种包容的心态也很重要。

有一个概念叫“容错性”,就是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些不重要的问题上,别太较真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这不仅会减少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挫折,也能够确保我们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能有足够的情感储备,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不是冷漠和无言以对。

中国式家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