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是“教”會的!好老師都知道!


學生不是“教”會的!好老師都知道!


做老師,真的太累了:學生越來越難教,催作業、催預習、管紀律、考單詞……一堂課下來跟學生“鬥智鬥勇”、學習效果卻事倍功半,這絕不是教育最好的模樣!難道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靠威嚴、甚至語言暴力才能控制課堂?

究其原因:教師沒有學過管理學,班主任沒有經過系統、科學的管理學訓練。很多時候,管理只能靠個人魅力和耐心。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勝過“玩王者榮耀”?這恐怕是每個老師的終極夢想。

這個問題,從教24年的孫殿鈞老師最有發言權:2002年,孫殿鈞創立了“雙積分”的管理方式,激發學生自主、自動學習,獲得無數學生、家長的喜愛,為機構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全國掀起了一陣效仿的熱潮。如今他帶領的海貝教育已成為當地最大的教育機構,良好的口碑讓他擁有源源不斷的學生,加盟機構近千家。

今天,我們為大家解讀教培業激勵新模式——教育雙積分是如何做到以下3點的

1、讓學生實現自律自學;

2、讓員工自動自發工作;

3、讓家長成為學校的“合夥人”。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解決了學生不願服從管教的問題

教師的工作,除了教還有管,而通常這兩者息息相關,管不好學生就無法教好學生,而教不好學生又如何能管理好課堂?但現在學生的問題就是,所有讓學生感覺到束縛的規定,都會引起反感。

競技基因:雙積分模式融入了遊戲競技的基因,滿足了學生娛樂需求和好勝心。

排名機制:人們天然會關注排名,積分就像是一個刻度尺,讓學生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激發向上的動力。

團隊榮譽:採用雙積分模式,把學生分為兩個團隊,用積分來定勝負。人天性有團隊競爭基因,團隊PK 激發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

就像知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所說,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想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學習,就要把“要求”變成對方的“需求”。

教育雙積分包括課堂積分和習慣積分、個人積分和團隊積分,通過個人排名、團隊PK等等這些模式,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學生會自發、主動做能夠增加積分的行為,如:提前預習、課後複習等等。這時候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做什麼,而是學生為了提高積分排名而去想自己需要做什麼。

在不知不覺中,自學的習慣就養成了,對學習的熱情就喚醒了。對學生來說,學習成了一個可以獲得正面鼓勵的事情,怎麼能不愛學習?

讓學生自律自學

解決了學生對學習沒有熱情的問題

你期望對方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把他想象和誇成什麼樣的人。——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傳統觀念裡,教師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注重的是課堂——課堂內容、課堂效果,但學生才是主體、才是核心,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強行灌輸。

只顧“教”,不重“學”,其實是本末倒置,所謂課堂效果也只不過是泡沫。那些離開校園後成為高分低能的案例,就是泡沫破碎後的真相。

魏書生在教學中總是把教學與育人相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如:獲取、選擇信息的能力,合作、競爭的能力,改革、發展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等等。

學生不是“教”會的!好老師都知道!

學生雙積分是什麼——迴歸教育根本,以學生為中心,鼓勵一切正面的學習行為,用積分獎勵的形式和積分排名PK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最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在這樣的雙積分模式下,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習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能受用終生。

培養優等生的秘密

習慣決定命運,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受用終生。

優等生的秘密就是提前預習、課後複習、與優秀者做朋友、自我規劃等等的習慣養成。

學生雙積分=課堂積分+習慣積分

脫離了課堂上的積分PK,學生會不會失去動力?

於是雙積分不僅僅限於課堂,而是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比如課堂上是積極發言可以加分,課堂外就是提前預習可以加分。

並且每月開一個表彰會,通過正面的鼓勵,最終促使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

擁有了家長就擁有了市場

機構單單是提升學習成績就會有好的口碑嗎?當然不是。學生的評價同樣重要。而填鴨式的教學顯然無法贏得學生的心,疲於學習的學生也無法讓家長信賴機構。

教育是育“人”。培訓學校要想長久發展、要想成為名校,不光要解決學生的分數問題,還要解決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的問題。

以學生雙積分為核心,以教師雙積分為保障,以家長雙積分為配合,通過三者的互相協作,形成的有效管理模式,能夠讓員工實現自動自發工作,讓學生進入自律自學狀態,讓家長輕鬆育子,並且成為培訓機構的免費助教和招生專員。

學生不是“教”會的!好老師都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