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發瘋”?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發瘋”?

范進中舉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膾炙人口,他中舉後竟然“發瘋”了,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作家藝術上的誇張,似乎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如果我們從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從他人生經歷、性格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他的“瘋癲”舉動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是你,你沒準也會發瘋,范進“發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中舉帶來的榮耀。

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出身卑微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唯一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但這實在太不容易了,主要原因是錄取人數少。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但是能夠考中舉人的還是極少數人,會試錄取的貢士名額更是少得可憐,每年才300名左右。

可見,對於讀書人來說,能夠中舉是一件多麼榮耀的事情,足以令人狂喜,范進也不例外。而范進中舉後,就取得了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這為他以後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發瘋”?

二、漫長等待之後的夢想成真。

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麼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生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直到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童生,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了。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各省省城舉行一次,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范進中的是第七名,所以報帖上這樣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僅接著是會試,考中了稱為汞士(又稱中式進士),會試考後還有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一輪考下來,一般人都老之將至了,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范進20歲開始應試考了30多年了,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之後,他的願望終於變成現實,他怎能不喜極而“瘋”呢!

三、巨大的名利誘惑。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明代未考中進士的舉人,

也能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清代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但畢竟還是有呀。

當官之後名利雙收,榮華富貴滾滾而來,明朝英宗之後更有“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的慣例,清朝時就流傳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潛規則,所以科舉制實際上成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名利場”。

實際上,中舉之後,范進地位馬上提升,這從周圍眾鄰居的稱呼“範老爺”、胡屠戶的言行、張靜齋主動上門送錢送房子等方面可以看出,同時預示著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對於這一點,范進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有些“失控”就情有可原了。

四、巨大的心理反差。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在封建社會讀書人裡所遭受的折磨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現在有人說,科舉考試對詩人的人格影響就很大。比如孟郊,為了考進士傾家蕩產,把傢俱都典當了,這對他的心態不能說沒有影響。

范進更慘,他社會地位低下,受人歧視,連岳父都任意辱罵他,家裡又窮得揭不開鍋,可以說他一直生活在窮困潦倒之中,三十多年來,他一直不停地應試,可是屢遭挫敗,除了周圍人們的輕蔑和嘲弄外,他什麼也沒有得到,惡劣的環境養成了范進逆來順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直到五十四歲他才中了個秀才。可是人們都認為,是宗師憐憫他,“舍與”他的。他幾乎陷入了絕境,之所以他還沒有發瘋,是因為范進將自己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這是他唯一的希望,一旦中舉,30多年的折磨摧殘、忍辱偷生與辛酸苦辣,都在“瘋”中爆發出來,也就在所難免了。

五、范進“發瘋”的深層含義。

范進的“發瘋”可以看作是他的麻木性格與扭曲心理的真實反映。

當鄰居到集上尋他,告訴他已經中舉的喜訊,他怎麼也不敢相信,反映的就是他這種在絕望環境中已經麻木不仁的扭曲心理。

一旦確定中舉,他確實有些把持不住,在驚喜過望中往後跌倒。不過,他現在就算是踹在塘裡,頭髮跌散,兩手黃泥,再也沒有人敢瞧不起他了,他其實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而從心底裡,他要表明他是個勝利者,他感到揚眉吐氣,因而拍著手大笑;他要向周圍的人宣佈自己的宿願已經實現,他范進再也不是任人擺佈的可憐蟲了,所以往門外飛跑,跑到人多熱鬧的集上,為的是讓更多人知道。

范進酣暢淋漓的表演,與其說他是“發瘋”了,不如看成是他對不公道的社會與庸俗世人的一種發洩與示威,對於在絕望環境中已經麻木不仁的扭曲心理的一種自我糾正與平衡。

時下,公務員考試已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考試,公務員的位置以其社會地位高、待遇好、穩定而吸取眾多學子參與其中,但這畢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過的只是極少數人,所以無論是誰都得“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千萬不能將寶押在上面,范進中舉後的發瘋就是個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呀。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發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