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一:雷人的“長壽奇蹟”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鐵腕閣老張居正已經作古,但這個“萬曆中興”時代的大明朝,還在享受著他的十年改革成果:邊防一片太平,民間安居樂業,國家儲備充裕,僅存糧就足以支用十年,一切都是國泰民安的模樣。

就是在這個國泰民安的年月裡,南京戶部黃冊庫主管餘懋學的一個奏章,卻叫萬曆皇帝君臣,齊齊吃了一嚇:揚州府興化縣呈送的黃冊記載,此時興化縣三千七百戶人家,每家戶主的年齡,竟都各個突破百歲。也就是說,這麼個最多幾萬人口的興化縣,百歲老壽星竟有三千七百人之多,家家戶戶都有——放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這是百分百的“壽星奇蹟”。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難道興化縣有什麼長壽秘訣?別誤會,餘懋學大人講這個怪事,可不是為了報喜,卻是為罵娘:這一個縣三千七百多老壽星的“奇蹟”,完全是戶部黃冊裡“瞎造”出來的。大明朝的黃冊,都已經瞎編亂造到了這地步了,皇上您管不管?

這事兒的性質有多嚴重?七年後,即萬曆十八年(1590),南京戶科給事中徐常吉舊話重提,更是預言了接下來的恐怖後果:豪強得計,良弱受害,生民之凋敝,國計之虧損,恆必由之,誠非細故——參考歷代王朝滅亡時的“劇本”就知道,黃冊靠譜不靠譜,這是關乎大明朝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真有這麼嚴重?那就要先瞧瞧,這記載了“壽星奇蹟”的黃冊,到底是啥?

說起來,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煞費苦心打造的“治國法寶”。

二:被玩壞的“治國法寶”

黃冊,又稱“賦役黃冊”,是明代官方的戶口版籍。它以戶為單位,以“軍民匠”來劃定戶籍。上面詳細登記了大明治下,每家每戶的人口姓名年齡財產。

因其送叫戶部的表面用黃紙,因而稱為“黃冊”。

可別小看這本小冊子,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一件重要的治國法寶:歷朝歷代,土地人口戶籍,都是王朝安身立命的根本。明王朝建國後,忍夠了元代以來戶籍混亂狀況的明太祖朱元璋,終於設計出這“黃冊”大招:全國治下的百姓,都要按職業,在黃冊上造冊登記,而且每家每戶的表冊,都要由當事人親自填寫,即使不識字,也要由當事人自報請人謄抄,倘若有一處亂寫,就是流放塞外的大罪。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官府們更不能有絲毫馬虎。大明朝的黃冊,每次要造四份,分別由戶部布政司府縣保存。每十年要重新造冊。從明太祖年間至明朝滅亡,大明朝共“造冊”二十七次,儲存在南京戶部後湖黃冊庫的黃冊,至明朝滅亡時已多達二百萬份——每一個大明朝治下的百姓,都在這裡有存檔。

而朱元璋之所以要煞費苦心,每十年這麼折騰一次,當然不是為了留紀念。只要內容準確的黃冊在手,整個天下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是瞬間變透明。諸如徵收賦稅分派勞役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全都以“黃冊”為參照從容佈置。對苦老百姓來說,真實的黃冊,更是造福極多。只要以黃冊為基準分攤賦役,就不用擔心受額外盤剝,以明朝學者楊芳的話說,那真是“其賦易供,而其民常逸”。休養生息的國策,正是黃冊撐起。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明王朝能在元末戰亂的爛攤上,不到三十年就實現經濟起飛,農業產值遠超宋元數倍,打造“宇內富庶”的強大盛世。就有這“黃冊”的大功勞。

換句話說,只要黃冊靠譜,不管遇到多大難事,大明朝也能闖過去。

也正因黃冊如此重要,所以自從明朝開國後,“造冊”這事兒,也長期不敢馬虎。特別是明朝中前期時,倘若黃冊上出現類似萬曆年間“全縣老壽星”這樣的荒唐事,那從中央到地方,不知會有多少官員會遭坐牢流放。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到了萬曆年間,這樣的荒唐事偏偏發生了呢?因為這關乎大明根基的黃冊,此時已開始被玩壞了。

明初時,那內容數據無比靠譜的黃冊,是建立在明王朝對田畝人口嚴格控制的基礎上,但從十五世紀中葉起,各地的土豪劣勢,就開始用黃冊造假的方式來逃避賦役,以明朝成化年間言官丘弘的話說,“富豪奸滑通賄賂以避重役”。怎麼“避”呢?就是造黃冊時,

有錢人給夠了錢,就能隱瞞家中人口,各種勞役負擔,當然也就大筆一揮,甩鍋給了當地窮人。

發展到後來,“甩鍋賦役”都是小兒科了,明王朝各地的土地兼併越演越烈,原本國家可以收取賦稅的土地,常被各級高官豪強巧立名目並掉。那黃冊上又要怎麼寫?比如隆慶年間的福建福寧州,這麼個經濟發達的地方,戶口數居然比明初減少了三分之二。江南應天府的戶口數,寫在黃冊上的,竟只有正德年間的五分之一。明王朝固定的田賦收入,縮水觸目驚心。

老百姓更是受害極深,那些在黃冊上被一筆帶過的老百姓們,都成了失去土地的破產者。然後“破資賣鬻產,逃亡相踵”,成了流落四方的流民——國家虧損,百姓遭殃,黃冊上的不靠譜記錄背後,是無數賺得盆滿缽滿的蛀蟲。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如此弊病,明朝就沒有人看明白,其實明白這事的人很多,改起來卻是難。比如敢罵皇帝的海瑞,後來就任應天巡撫,也決心捅一捅黃冊的馬蜂窩,然後就被各級官員玩命阻撓,一直到憤然離職,都是丁點沒辦成——那些與海瑞共事的官員,乃至賞識海瑞的上司,哪個沒有從“亂寫黃冊”裡摟田地撈好處?當然拼命攔。

如此弊端下,也衍生出很多有關黃冊的怪現象。有些土地兼併嚴重的地區,黃冊乾脆拖著不交。有的就算交了,內容卻是各種瞎編亂造。當政者心知肚明,又因牽涉利益太多,所以基本懶得管。可黃冊混亂,意味著明王朝的財政賦稅混亂,好比一個人心腦血管堵塞,不管就要出大毛病。

唯獨想出補救辦法的,就是大改革家張居正,他深知黃冊弊病,可也不能硬碰。於是他乾脆繞開黃冊,造出新的《條鞭賦役冊》,以田畝財產為基準來徵收賦稅。這就好比給心臟“搭橋”,效果也立竿見影。大明朝從此滿血復活,有了“萬曆中興”的輝煌。但一直不靠譜的黃冊呢?——越來越不靠譜。

所以,萬曆十一年的黃冊上,才會出現“全縣三千多老壽星”的咄咄怪事。因為這類黃冊,乾脆就是把十年前的黃冊原樣照抄,戶主名字都不變,順手改下歲數,然後就交上去湊數。終於改來改去,糊弄出一群壽星來。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但待到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昔日的改革名存實亡,這糊弄的後果,更是無藥可救。

三:痛惜的紀念

張居正死後,清算過張居正的萬曆皇帝,多年如一日怠工,上朝都不見影,黃冊當然就懶得動。黃冊亂象的掩蓋下,明王朝昔日的弊病,也就越演越烈。待到風雨飄搖的崇禎年間,明朝統治者才吃驚發現:明明大明朝地大物博,可每年能用來收稅的土地,竟已經少得可憐,哪怕再急用錢,收取來的賦稅,都只是杯水車薪。

更嚴重的後果是,也正是拜早已成習慣的土地兼併所賜,越發壯大的流民,終於在天災的導火索下,引發出席捲中原的農民起義,並最終將明王朝逼入了死路。那些靠譜與不靠譜的黃冊,就是明王朝興衰的生動見證。

甚至到了明清易代,這些不靠譜的黃冊,還把順治皇帝雷了一下:順治十三年(1656),清王朝蒐集到的明朝黃冊,竟然還有“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要知道,崇禎在位一共十七年,可那些造假成習慣的明朝官員,卻已經把“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都造好,就等著到時候交上去湊數。把順治皇帝都鬧的哭笑不得。

一樁“壽星奇蹟”,藏著明朝滅亡的致命原因

於是,到了清朝年間,這些記載了明朝重要歷史的黃冊,特別是南京後湖存儲的近二百萬件黃冊,大多數都被賣了換錢,還有的被用來做造火藥的原材料,一把火燒個精光。只有少數的留存下來,歷經多次劫難,存入了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

王朝的治亂興替,只看這些黃冊的變遷,就已足夠。

參考資料:《明史》、《清實錄》、《顯微鏡下的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