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要理解這些東西,“五力流行”,為自己的拳打好基礎

江湖難盡述,揚帆作遠航。武術有個勁別,叫截勁。所謂的截,阻斷勁路。有句老話,拿人關節,不如拿人勁路。掌法作用,在於截斷勁路,或走面兒。詠春橋技,一寸之間,先截後擊,連消帶打。小巧當中,透著精緻。打拳,不能有折的地方,講究貫通。蹬得上力,發的出勁,就是貫通。有的拳,看著彆扭,它的勁使人更彆扭。一個勁,要搭配一個身法。一個身法,要有一個步法,東西就全了。太極拳,就是軸力拳。兩邊軸力互換,旋擰完一邊,換到另一邊,猶如旋轉門。傳統東西,與意念相關,強調精神意識。無形層面,往往潛能巨大。好比,某人天生有一股勁,並不是指他習武,而是指心性。練到深處,有一個現象,心中老有個意,身上的功就不退。打拳,老想一個球,時間一長,不自覺有了,潛在的球勁。人都掛相兒,一種心態,造就一個身姿。藏不住的,不是眼神,而是身上的氣息。所謂流行,瞭解之後,將功法接受,採用,執行的意思。打拳,首先做好五個力。

武人要理解這些東西,“五力流行”,為自己的拳打好基礎

第一,脊柱中正力。好比,南屏晚鐘,清越悠揚。鐘有個墜子,膛大,沉的下去,猶如開髖懸丹。大鐘嗡鳴,其音純正,千里之外。大鐘圓正,上下有個虛軸。武人坐如鐘,站如松。說的是脊柱拔直,心態端正。一般人,很難感覺到脊柱,練拳久了,脊柱有了挺拔勁,就喜歡天天正著,也不累。中正勁,說起來很好練,無論怎麼動,百會與會陰,拔直,一線貫穿。這並不容易,稍不留神,就洩了,勁也就跑了。一句話,站樁打拳,一百年也要正著。正身而立,時間一久,其他的法,會隨之而來。頭條號太極浮屠。二,肘底沉重力。沉肘什麼感覺,肘窩深處,也叫曲池。你用手指按,會有痠痛。沉肘到位,曲池這個地方,會有抻拉感。真正沉肘,很有力度,但很舒服,是溫的。經常刺激曲池,清熱解表、疏經通絡,會滋養氣血。打拳,必須沉肘。找兩個師兄弟,一邊一個,用力抬你的肘底,你則必須照樣去打拳。無人似有人,一個道理,無論有沒有人,拉肱沉肘,這個勁,要時刻的有。

武人要理解這些東西,“五力流行”,為自己的拳打好基礎

三,小臂沉掛力。一搭手,使人感覺份量極沉,很實在,這是練出了,頭沉把輕。並不是小臂沉,而是身體沉。擰一下,再往下放,好似掛衣鉤。打拳要貫通氣血,小臂和手掌要有粗漲感,這是好現象。身體通暢,氣血會直達梢節,讓人感覺小臂有充實感。小臂轉動,目的是摩擦力,掛勁就是搭上之際,擰一小下。拳式到盡頭,都要旋轉勾掛,把沉勁放到手上去。四,拉肩扣膀力。初練,不能直接下拉肩膀,沒有空間。肱骨打開,兩側斜下方,慢慢拽斜方肌,再內扣肩頭,這是固鎖根節。肩通著肋,要訓練自己,做到肩肋同步。扣肩時,要下意識開肋。肩轉,肋也跟著轉。不要憋氣,慢慢的動,邊動邊排出濁氣。五,足底旋碾力。腳底湧泉與大轉子,一勁貫通。足底旋碾,大轉子也要同步開合。每條腿,都是一根軸,湧泉與胯軸,在一根軸上,同步轉,不傷膝蓋。比如,換胯同時,兩條腿分別做兩個事兒,腳底內旋時,就後開大轉子。腳底外旋,就極力回抽腹股溝。兩腿交替,配合脊柱旋轉。慢慢體會,自身感受到位,拳感很重要,有沒有味道,看得不得勁。

武人要理解這些東西,“五力流行”,為自己的拳打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