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熱熱鬧鬧的奧斯卡頒獎禮過去了。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有一點與往年不一樣,那就是華裔面孔和中國元素多了。不僅有阿里影業參與投資的《綠皮書》獲得最佳影片獎,還有楊紫瓊和吳恬敏兩代華裔明星成為頒獎嘉賓,更有美籍華人導演的《徒手攀巖》和《包寶寶》雙雙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獎和最佳動畫短片獎。尤其是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以鮮明的中國元素傳遞出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令人耳目一新。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包寶寶》片長只有7分42秒,是皮克斯公司拍攝製作的短片,曾經在《超人總動員2》國內公映時作為貼片放映過。影片的故事很簡單:一位孤獨的家庭主婦發現丈夫吃剩下的包子變成了一個萌萌的小寶寶,頓時樂開了花。包子寶寶一天天成長,給她帶來無盡的快樂。長大了的寶寶終於要跟著未婚妻走了,阻止無效的她情急之下把包寶寶一口吞進了肚子裡。大哭一場之後,她才發現這是南柯一夢。她和丈夫又與回家的兒子、媳婦歡聚一堂。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整部影片的場景、畫風、細節和音樂都是純正的中國風格,流露的也是典型的中國家庭理念:母與子的相互依戀和包辦式的過度溺愛以及空巢老人的孤獨。本片導演石之予祖籍四川綿陽,出生於重慶,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因為父親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孩子,帶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母親身上。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石之予,也像無數中國孩子一樣,接受著母親的過度保護和高壓控制。甚至短片中吞下包寶寶那一幕,也源自她母親說過的話: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裡,這樣我就隨時清楚你的人在哪裡。進入皮克斯以後,石之予終於找到機會,把她心中這個溫馨故事通過畫筆,講給全世界聽。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看完這部短片,我非常驚訝。驚訝於短片也能把故事講述得如此生動有趣好看,驚訝於中國的傳統理念和文化能為世界所接受,驚訝於一部短片也能獲得奧斯卡如此正式和隆重的褒獎。這對於如今國內方興未艾的微電影創作,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短並不是弱點,而是強項。在碎片化時代,短片尤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期待國內影壇也出現《包寶寶》這樣優秀而被世界承認的好作品。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不過,我更驚訝的是,美國和中國電影觀眾對《包寶寶》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這些不同看法凸顯出現時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石之予和母親

導演石之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真心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后,都能邀請自己的母親一起吃頓飯。”“小時候在多倫多,母親總把我當做手心裡的小包子,一刻不離她的視線,不許我亂跑。”這種過度保護雖然讓石之予有些苦惱,但現在跳出來看,她反而覺得,身為子女,要時常用愛反哺父母,讓父母也能參與到自己的人生裡。3年前,她還專程回四川為奶奶慶祝九十大壽。奧斯卡的獲獎,爛番茄網站上100%的新鮮度和75%的爆米花指數,IMDb網站上的7.5分,都意味著美國觀眾對《包寶寶》以及石之予觀點的認可。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與之相反,在豆瓣電影上,中國觀眾卻並不怎麼認同石之予,《包寶寶》的得分只有7.4。同時我還看到,很多評論把溫馨家庭電影《包寶寶》稱為恐怖片。這些評論強調,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充滿控制和自私,甚至會不惜吃了自己的孩子。那些被以愛之名控制的孩子將會長期壓抑和釋放不出來攻擊性,所以長的像個包子,圓潤無害無稜角。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這讓我想起來前不久對國產電影《狗十三》的討論。年輕人看到了影片中展現的家庭對孩子個性和愛好的壓抑,而長輩們卻看到了孩子的任性無知。這種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體現了不同年齡段人群文化理念的差異。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對《包寶寶》的不同看法也是如此。崇尚個性、自由的美國人如今逐漸向東方傳統家庭理念靠攏,倡導“常回家看看”。而在東方傳統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卻高舉“自由、獨立”的旗幟,反出家門,一去不回。石之予的觀點和豆瓣電影上的評論恰好就是代表。我們彷彿看到,西方正在逐漸東方化,而東方卻在全盤西方化。我以為,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恰恰就是東西方文化融合之後的正常現象。這種融合會產生出與以往不同的新的差異。這種差異又會在更高的程度上促進融合。這就是《包寶寶》以及對它的評論的意義之所在。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