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大年初二,很多人已經與家人團聚。今年春節,有24個在玉樹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孩子也回到了青海玉樹過年,這是他們九年來第一次回老家過年。而這24個孩子在北京有一個特殊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由102個玉樹的孩子和一個媽媽組成。孩子們口中的“何老媽”名叫何江萍,是中華兒慈會益童成長中心的負責人。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去聽聽他們的故事。

“何老媽”和她的102個地震孤兒

17歲的格來扎西,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爺爺將他和姐姐、弟弟三人送到了玉樹當地的兒童福利院生活。

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生7.4級大地震,福利院被毀壞。年邁的爺爺將姐姐和弟弟分別寄養在兩個親戚家,格來扎西在中華兒慈會的幫助下來到北京學習生活,姐弟三人從此天各一方。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格來扎西(左一)

回家之前,他想給姐弟兩人買點禮物。挑選了半天,扎西決定給他們一人買一條圍巾作為春節禮物。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在益童成長中心,像格來扎西這樣來自玉樹的孩子有102人。他們剛來北京的時候,最大的17歲,最小的才2歲。根據孩子們的不同情況,中華兒慈會安排他們到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北大附屬實驗中學等學校就讀。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今年60歲的何江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加入了益童成長中心。從孩子們來北京的第一天起,孩子們口中的“何老媽”就照顧他們生活起居。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中華兒慈會益童成長中心負責人 何江萍:

我們跟他們說的所有的話,他們都聽不懂。他們看到我們的時候,感覺就像看見外星人一樣,不會交流。


這些年,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和志願者來到益童成長中心幫助孩子們輔導功課,也幫助“何老媽”分擔了不少家務活兒。“何老媽”說,為了讓孩子們記得家鄉的根,每隔兩年會在暑假送他們回一次家鄉。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何老媽”:沒時間靜養 只想多陪一陪孩子

九年過去了,當年邋遢的小男孩已長成俊朗的康巴漢子,忸怩的小姑娘已出落成美麗的藏族阿佳拉。在“何老媽”的細心照料下,19名孩子已經順利考上大學,有的孩子也已經參加工作了。而“何老媽”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兩年前,“何老媽”被檢查出乳腺癌復發,擴散到了肝和肺,醫生讓她長期靜養,她卻說“沒時間”。因為她想盡量多陪一陪孩子們,再為他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中華兒慈會益童成長中心負責人 何江萍:

特別難受,尤其是特別腫疼的那段時間,半個身子不能動,要吃止疼藥。


因為病情的緣故,“何老媽”的身體免疫力日漸下降,感冒三個月都不見好轉,發燒也不見減退,可她說趁著自己還能走得動,想護送孩子們一路回家。

許多孩子一提起“何老媽”的身體狀況,眼眶裡就含著淚水。玉樹地處高原,環境惡劣,他們並不想讓“何老媽”送他們回家。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索南求朋:你在這邊好好休息。何江萍:我去一趟西寧,也不會沒命的。索南求朋:那邊海拔我害怕萬一出現問題,那後果不堪設想。仁增卓瑪:老媽,你不能冒險。你想看風景,我們給你拍;你想看我們,我們可以給你錄視頻。我們只有一個你。何江萍:別哭了,以後恐怕我想送你們,還送不了。我以後身體更差了,西寧都去不了了,所以抓緊時間跑一趟,可能是送你們最後一次。索南蘭周:我們小的時候聽你的話,我們慢慢長大了,你就得聽我們的話,做乖媽媽。

儘管孩子們死磨硬泡地勸說,“何老媽”還是沒鬆口。孩子們知道拗不過“何老媽”,就打起了火車票的主意。第二天,孩子們成功地把“何老媽”的票藏了起來。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中華兒慈會益童成長中心負責人 何江萍:

我爭取把身體調整好,能多陪伴他們幾年,讓他們都能上大學,然後看到他們大學畢業。


列車緩緩開動了,孩子們在車窗裡和“何老媽”告別。而車窗的另一頭,“何老媽”一邊揮手,一邊也在偷偷地抹去眼角的淚水。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孩子們久別的“團聚”

列車徐徐駛出北京西站,這是孩子們離家九年來第一次回家過年。回家過年是孩子們盼望已久的事情,一路上,車廂裡充滿歡歌笑語。九年前,尕毛的爸爸被玉樹地震奪走了生命,當時她只有七歲。

德乾尕毛:

他的去世,對我打擊挺大的。其實前一天晚上,他不在玉樹。然後我就跟他說,你必須回來,我想你了。然後他就回來了,第二天就發生地震了。那天早上,我還跟他生氣,那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所以我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錯。


2010年,在中華兒慈會的幫助下她來到北京,沒過多久,中華兒慈會啟動“愛心助養計劃”,德乾尕毛進入了一個“愛心家庭”。勤奮好學的尕毛成績非常優秀。過去九年,她獲得過多次海淀區“三好學生”和北京市“三好學生”稱號。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德乾尕毛:

我覺得我很幸福,地震之後我還多了一個家,爸爸媽媽對我很好,我們就像朋友一樣溝通,我也想玉樹的媽媽。


二十多個小時後,列車到達了西寧。孩子們還要轉乘十五個小時的長途大巴才能回到玉樹。轉乘上大巴,也就意味著家越來越近了,雖然路上他們翻過5200米的雪山,有些孩子出現了高原反應,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內心的激動。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索南求朋:就感覺心咚咚,怎麼那麼慢。次成:特別心急,馬上就能見到自己的家人了。格來扎西:激動,特別想把姐弟都聚齊了。德乾尕毛:有種倒計時的感覺。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德乾尕毛

就在尕毛倒數回家的這一刻,她的家人也在家裡準備好了一桌子菜。

德乾尕毛的大姐 索昂拉毛:

做了包子,煮了肉。她喜歡吃藏族的炒麵,還有人參果,都給她準備了。


害怕尕毛不習慣藏區生活,二姐還特意為她新裝了一個熱水器。一邊是歸心似箭的孩子,一邊是翹首以盼的家人。彼此的牽掛,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經過了兩天兩夜的長途跋涉,孩子們終於到達了玉樹。前來接尕毛的是她的媽媽和八十五歲的奶奶。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尕毛的家在玉樹市結古鎮,現在的房子在當年地震的原址上重建起來的,回到這裡,尕毛的心裡還是會很糾結。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德乾尕毛:

當年爸爸就是在這裡被挖出來的,當時我就懵了。有的人說如果沒有當時的地震,我就不會在北京讀書,不會有那麼好的生活,可是我寧願不要,我只想有一個完整的家,我那麼努力地學習,如果他能看見該多好。


得知尕毛回來的消息,親戚們紛紛來到家裡,看望尕毛。說不盡的家長裡短,家人們體會著難得的團聚時光。此刻,對於闊別故土九年的這些玉樹孩子來說,終於不再有離家千里的思念。


一個媽媽和102個孩子,他們這個年的“團聚”有些特別


根在玉樹,家在北京。無論生活給了他們多大的考驗,“何老媽”和社會給予了他們最大的彌補和關愛。而孩子們的努力、懂事和善良是對這些關愛最好的回饋。他們在這個年雖然和“何老媽”分別了,但卻是為了回老家團聚。無論是分別還是團聚,都充滿了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