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家可知“那人”是誰?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家可知“那人”是誰?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往今來,描寫上元燈節的詩詞不計其數,有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有李商隱的“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還有蘇軾的“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但是,卻沒有人認為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是可有可無的,只因“眾裡尋他千百度”太過苦味,“驀然回首,那人去在,燈火闌珊處”太過驚喜。只是,當你讀完這首詩時,是否也在思考,“那人”究竟是誰?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一起看看辛棄疾在詞中都為我們描述了怎樣的場景。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家可知“那人”是誰?

古風插圖

那是一年的上元燈節,攜著春意的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那元宵節的火樹銀花,燃放的煙花好似星雨,從天而落。車馬與鼓樂相映,燈與月交輝,這處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那方“社火”百戲齊齊上演,歡聲笑語在街頭巷尾飄蕩,好不繁華熱鬧。看罷彩燈綴滿街巷,再看那遊女們,霧鬢雲鬟,帶滿了華麗的飾物,衣著盛裝,笑語盈盈的走在這繁華街巷,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而來。只是,這些遊女雖然美麗,卻都非“我”意中關切的那個人,在這山海人群中百次前次的尋找她,卻都蹤影難覓,不覺黯然。只待裹衣獨自回住處,驀然回首,卻發現她正站在那燈火零落之處,似有所待。驚喜之情溢於言表,那一瞬間的美好,盼望已久。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家可知“那人”是誰?

古風插圖

看到這,想來也不過是個“爛俗”的感情故事,雖有驚喜,卻也難叩擊心靈。然而,若是結合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看,或許能夠看到一個別樣的《青玉案·元夕》。是年為南宋淳熙元年,胸懷壯志、意欲抗金北伐的辛棄疾已然知曉南宋朝廷的怯懦與畏縮,當強敵壓境,國勢日衰時,南宋統治者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正如詞中所描寫的繁華景象,可謂繁盛至極,不明所以者只道是盛世來臨。然而,繁華的背後,其實是千瘡百孔,爬滿了蝨子。辛棄疾深知這一點,他欲補天穹,卻恨無處請纓,只能將滿腹的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圖。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家可知“那人”是誰?

萬家燈火

說到這,相信大家都知曉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了吧?沒錯!正是辛棄疾他自己。再回過頭來看詞中的描寫,先是用大量筆墨渲染出元夕的熱鬧景象,突然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暗香滿袖的遊女,與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襯托出了一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而寂寞的形象,而“那人”不正是辛棄疾他自己?

不禁有人會問,既然尋覓的人辛棄疾他自己,那又為何要“眾裡尋他千百度”?想來他也曾迷惘過、彷徨過,身處眾人沉湎聲色的環境中,無人知他意,無人明他心,縱有滿腔的熱血,卻無處可灑。“無人會,登臨意”,想那孤膽英雄的路也著實寂寞。該何去何從?他在尋找。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家可知“那人”是誰?

寂寥如雨,徒留背影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一片熱鬧中,他尋到了自己,尋到了那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胸懷壯志的自己,尋到了那個“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豪情飛揚的自己。與自己的再次相遇,他淚眼縱橫,眼淚,不為相遇,只為自己的矢志不移。這首詞,或可說正是辛棄疾思想的藝術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