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失業指南:“不好意思,你的學歷不值錢了!”

1

近日,尚職君參加了一個活動,遇到不少985、211的畢業生吐槽經濟形勢差,工作不好找,拿到的offer月薪與自己期望的相差甚遠。寒窗苦讀十年,熬過了艱難的高考,本以為自己已經夠優秀,但是又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你的學歷不值錢。

想到火爆網絡的“月薪兩萬應聘前臺”的妹子。

一個985剛畢業的小姑娘應聘前臺,HR說薪資不會太高,小姑娘說:“我的要求也不高。”HR以為她倆達成了共識。

但是萬萬沒想到,小姑娘一張口:兩萬。

HR簡直一臉懵逼。招聘信息上明確寫了薪資是3-5k,到底是哪來的底氣要2萬呢?原來是小姑娘看到了那句:有能力的話薪資面議。

招聘信息裡的十句話,只看到了這一句。她可能覺得985、211重點畢業就是最大的能力。

這樣的事例並不少。

曾經還有一位HR在網上發帖吐槽,大概意思是一個清華的應屆生面試產品經理,工作經驗沒有,社會閱歷也沒有,開口月薪就要3萬+也就算了,竟然還要965加期權。HR沒忍住,直接開噴。

這些年輕人還真的是“勇氣可嘉”,但是,“找不到工作的必然結果”也在等著他們。

曾經還有個年輕人特別較真,發郵件給HR是不是歧視名校,為什麼二本的都收,卻不給他這個985、211名校的發offer?

HR特別耿直的回了一句:我們不是不收名校的,是不收你。

現在那個年輕人應該懂了:你的學歷之所以不值錢,是因為你還不值錢。

2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985、211確實是很多人的奮鬥成果,但是這不是你步入社會的飯票。

當下的社會確實有很多人用文憑換來高薪。但是,獅子大開口的結果就是,你永遠也滿足不了別人對你的期待。

我有一個大學學長,自己創業後有名校情結,因此,遇到985、211的畢業生就願意出高價。

他們公司曾來過兩個小朋友,一個名校,一個非名校。在薪資不平等的情況下,兩個人的表現顛覆了認知。名校生的可怕之處在於自身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每天腦子想的都是“憑什麼”,憑什麼給你打印,憑什麼給你跑腿。相比之下,另一位非名校的實習生做事踏實,勤勤懇懇。

對於那些985、211的學生來說,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在職場,你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沒人拿自己的學歷說事兒。因為學歷的價值會越來越弱,最終,一個人的價值會包含很多部分,學歷會成為最不重要的一個。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不是學歷有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名校於集體而言,是更高的成功概率,可於個體而言,就是成王敗寇的慘烈。

3

馬雲爸爸曾經說,阿里對學歷沒要求,北大清華的應該到中小企業去。其實,我覺得這話有一半是對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會對學歷有要求,只不過高材生們更應該睜眼看看這個世界。

定價顧問Casey Brown在TED演講中說,決定你薪酬的不是能力,而是你對自我價值的判斷。沒有人會按照你的價值付你薪水,只會按照他們對你的估值定價。

而你的估值定價來自哪裡?

一個是對自己和市場的正確評估,還有一個就是你得證明自己值這個錢。這兩點,想做到都不容易。

人很難看清自己,有些人喜歡妄自菲薄,有些人覺得自己怪不錯,沒有幾個人認真想過,我能提供什麼,別人需要什麼。就像這個應聘前臺的小姑娘,或許她的能力和學歷都值2萬,可惜她應聘的是個前臺。

再說第二點,如何證明自己值錢,就是一個作為下屬,你必須先退一步。

沒有經驗,沒有過去,只憑一張學歷,別人其實買的是你的未來。或許有些好公司願意買,但大部分公司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

4

在硅谷,每天都有很多創業者在去找錢,而投資人的標準其實很簡單粗暴,你是不是一個成熟的連續創業者,沒人會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道理再簡單不過,我們只買你的過去,不買你的大餅。當你離開學校,track record就要重新計算,這就是職場最大的殘酷。

這些年,年輕人該不該自以為是,一直是大眾討論的話題。我從不認為開口要錢是錯的,畢竟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對一個人的價值是很重要的。

但問題是,你要如何說服別人相信你的價值。

周鴻禕曾經說起過自己的理想主義傾向,但摔了幾個跟頭之後發現,做事業根本沒那麼簡單。所以,他去了方正,從最基礎的程序員做起,學習瞭解公司一家真正的公司是怎麼運作的。

他說了一句話,現實又殘酷,年輕人要保持理想,但更應該先實現一個小目標,比如先找一份工作。

這句話真的很實在。

在我看來,在中國,一個人的教育成本是很高的。不僅是砸錢,考上985、211,還需要實打實的自律和努力。但是,職場談學歷,遠遠不夠,有能力的人吃肉,沒能力的人吃土,與其抱著對高薪的憧憬不撒手,不如多花點心思去提升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