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送灶神


小年夜,送灶神

2019月1月28日,北京,晴有霾,-4—6℃,南風2級,空氣質量指數:134

今日小年,是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上天“做年終總結”的日子,也是個好天氣。昨日還是霧霾天,早晨出門卻見天是乾乾淨淨的藍,有幾條淡淡的白雲點綴著,顯得輕靈而飄渺;遠山也瞧得清清楚楚。我以為好天氣會持續最起碼一整天,沒想到,下午時分,霾又起來了,一查空氣質量指數,134,輕度汙染。

不知道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上天去,會不會被霾嗆著呢?

自從來了北方,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南北差異”。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我的老家卻是二十四。也有一個說法是“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家人過二十三,普通百姓過二十四,而船上人家則過二十五。我記得曾在某本書上看過另一個說法,官過三,民過四,而那些比民更“低等”一些的人,比如藝伎一類的,只能在二十五過。總之是要分個三六九等的。具體是哪本書我不記得了,只記得這麼個細節。

小年這一天最大的習俗是送灶神,是春節所有習俗中很重要的一個。這一日,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要去天上見玉皇大帝,把在人間的事向玉皇大帝稟報。人們怕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一個不高興說自家的壞話,因而要做些吃食供奉,恭恭敬敬地送的,特別要準備一些糖或是其他一些具有粘性的食物,好讓他們如吃了蜜般地開心,只能說好話;或是因吃了粘性食物而把牙粘住,開不了口說話。

小年夜,送灶神

這一日,不僅代表著送灶神,也預示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要“忙年”了。忙年,就意味著要開始備年貨。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父母便開始忙乎起來,每日都不得閒。今天殺豬,明天做豆腐,後天去趕集買些七零八碎的年貨,大後天做包子……或是把幾件事放在一天裡做。那麼,那一日必然是忙得熱火朝天的,廚房的熱氣捂都捂不住地往外冒。

如今,年味淡了,很多事情也不必親自動手做。比如殺豬,如今都是去街上或村裡的屠夫家割個十來斤。比如做豆腐,也是直接買現成的。村上做豆腐的人家也會早早地挨家挨戶地叫賣,可以提前預定的。有時候連雞鴨都買宰殺好的。唯有做包子、炸肉丸子是每年必須要親自做的,也因而有了點年味。

小年夜,送灶神

我的老家,每到過年,有許多必備的食材:雞鴨魚肉,雞鴨可以省略,魚肉必須,肉是豬肉;饅頭,我們家的饅頭是帶餡的,就是包子;炸肉丸子,家鄉話叫坨子;糯米粉,用來做湯圓;以及豆腐。

至於零食方面:大糕果子花生瓜子四樣必備。大糕是糯米做的,我的家鄉離阜寧近,因此我自小到大都吃的是阜寧大糕;果子北方叫京果,也是糯米做的,小時候我母親做過,自家做的比買的好吃多了;花生瓜子沒啥可說的,我們家幾口人大多愛吃原味,幾乎都買生的回家來自己烘炒。

當然,對聯也是必備的,在除夕那一日的下午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