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浮华背后,有你看不见的另一面

城市浮华背后,有你看不见的另一面

浮华汉正街背后租屋里三家共用厨卫,用的都是单眼灶

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在《落脚城市》里描述过全世界贫民窟,印象最深的是,他把巴黎描绘成“现代世界的丑陋门户”。在他笔下,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临街大楼背后,住的多是全世界乡下来的打工者,堪比贫民窟。

笔者曾在“天下第一街”汉正街,随一位板车工走进他位于汉正街背后的租屋。租屋与寸土寸金的汉正街紧邻,却是一片贫民窟。从头顶晒着衣裤的小巷穿过去,进入没有上锁的陈年旧楼,位于顶楼的租屋像个蒸笼,板车工说晚上“吹两台风扇都不行,热得像滚了水的”。板车工的房间没有窗,不通风,只在靠近天井的一边墙上开了一个口,阳光透过天井照进来。公共厨卫是三家人共用的,用的都是单眼灶,难以容下三家人同时做饭,其中一家人要挤在转角处做饭。

这样的房子,板车工租住了差不多十年,付出的月租是300元。问他为什么不租别的楼层,他条件反射般复我:“那要四五百块钱一个月。”

在我工作的小城,孙西文化旅游步行街是城里最有历史感也最热闹的所在,有客人来了就带去转转,这里汇聚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混和的“南洋风格建筑”,藏着一座城市的商业基因。

偶尔穿过街口小巷,深入步行街背后,发现部分建筑标注着“危房”“危险”等字样,感觉得到,保护、修缮这些百年建筑,有不可承受之重。

城市浮华背后,有你看不见的另一面

步行街巷子里开着修鞋、改裤脚、干洗一类小店

春节又去了步行街,从街口拐进巷子里,电动车贴着墙挤在小店门口,这里被开发成一家家服务店,多有破墙开店的历史,店家做些补鞋、改裤脚、干洗之类活计,为步行街上商家服务。

城市浮华背后,有你看不见的另一面

巷子里横空晾晒衣物

贴着步行街背后平行的街巷行走,有租户当街晾晒衣裤,有的衣物直接挂在线缆上,缺少掩饰。

不由自主联想起春节返乡的人们,不少人从这样的租屋出发,回到当年出发的家乡,在乡村舞台上表演衣锦还乡。

于是,我们看到,那些常年节衣缩食的进城务工经商者,忽然之间大方起来,在乡间的亲朋往来中一掷千金,这是乡村春节突击消费的源泉。春节热闹过后,不少人囊空如洗,回到各自谋生地从头再来,为下一个春节积累资本。

人们为什么背井离乡投奔城市?在城与乡之间季节性流动的候鸟说,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这就是众多进城务工经商者的人生。

在西方文学家笔下,曾经留下一个时代的乡愁记忆。但在城市化完成之后,这样的乡愁记忆逐渐淡去。

而我们,正在城市化路途中,咀嚼乡愁的苦涩。

春节里,返乡的车流将乡村道路拥堵得水泄不通,几年难得返乡的农人在陈年老宅里煤气中毒,我知道,城市浮华背后是乡村的落寞,日益凋敝的村庄已经承载不了一年一度的衣锦还乡。

2019-02-09

城市浮华背后,有你看不见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