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道口古庙会,正月里最后的狂欢


提起豫北滑县道口古镇,恐怕最出名的就是“道口烧鸡”了,民以食为天,一座城市因为独特的美食而被众人熟知是特别正常的事。然而道口古镇还有一项民俗活动也越来越被人所知晓,那就是每年正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的道口古庙会。有着“东南西北都看遍,不如道口庙会转一转”的民间说法,更是华北地区正月里最后的狂欢。

道口古庙会,也称为道口火神会,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滑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贯穿豫北八个县的卫河,是古老的水行驿道,漕运畅通,直达天津。道口是卫河上游的一个重要码头,南北水路交通要道。”道口交通便利、颇具影响,人口稠集、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春季天干物燥容易起风着火,正月家家户户又放鞭炮,为了祈求平安、避免火灾,故而百姓供奉火神。同时,供奉火神也有愿火神保佑来年有个好年景,

在这三天里,道口古镇完全陷入了详和、喜庆、欢乐的氛围之中。男人、女人、孩童人人都参与其中,人人热血喷张,摩拳擦掌,为之狂欢,为之沸腾。


男女老少齐上阵,载歌载舞庆盛世,大家脸上的化妆、身上的服装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道口镇共有“三关六铺”九大会社,分文会、武会两种,每年的古庙会期间,各个会社都要操起锣鼓家什,拿出踩高跷、舞狮子、跑旱船、背阁、抬阁、扭秧歌、武术表演等看家本领上街“过招”。

背阁表演由上、中、下三部分相互配合。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由3到8岁的男女儿童扮演;化妆一般取材于穆桂英、白娘子、青蛇等戏曲人物。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的作用,由身着戏曲服饰、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的青壮年扮演。

小到六个月的宝宝也参与其中,全程不哭不闹。

当大人们给孩子细细勾画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不只是好奇、兴奋,更是神圣的。孩子的天性是自由,当整天被固定于凳子大的地方时,对孩子更是极具耐心考验的。

孩子手里还拿着小小的奶饮料,小人儿这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孩子通常从两岁就开始练习踩高跷了,现在不论路况好坏,对于他们而言都如履平地。

孩子可是未来庙会的主力军,必须从小培养。

从呀呀学语的孩童到80、90岁的耄耋老人,脸上都画着不同妆容。

场面热闹非凡。

一面体验着古庙会的盛大、热闹,一面让生活现代的人们感叹,这是封建迷信吗?不,不是的。在古老的土地上,古庙会不是无壤的,而是历史的延续。不应简单的从过去的封建迷信入手,而应该看到这是人民群众正常的物质文化诉求。

古庙会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感谢孩子们的辛苦付出,只愿代表着我们古老传统特色的庙会、物件、手艺,能够一代代传下去,不要让它消失在我们的身边,让孩子的孩子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古老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