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行非24小時 便利店之王7-11“老了”還是“困了”?

7-11可能要回到最初的起點,迴歸到1946年的開業時間7點-11點了。

3月3日,朝日新聞報道了這一消息,稱便利店之王7-11正在考慮是否修改24小時營業的原則。7-11總部宣稱,自本月中旬起在東京、愛知及兵庫等8個地方的10家分店,進行縮短營業時間試驗,營業時間從早上7時持續至晚上11時。

一石激起千層浪。即將縮短營業時間的7-11,成了懸在日本便利店業頭上的一把劍。畢竟作為“便利店之王”,7-11的改變或將掀起新一輪的便利店運營浪潮。

试行非24小时 便利店之王7-11“老了”还是“困了”?

01、不再7×24

激發次輪浪潮的石子是1700萬日元的罰款。作為東大阪市的7-11門店店主,松本實敏是受罰者,原因是他擅自縮短了營業時間。

7-11對於便利店24小時營業的堅持,似乎無可厚非。但在松本實敏令人同情的經歷之下,7-11成了毫無人情味的一方。

“妻子去世店長1人無力維持便利店24小時營業 遭7-11總部索賠1700萬”等等標題的報道鋪天蓋地,輿論明顯倒向了松本實敏。

據瞭解,目前,57歲的松本實敏經營著一家位於大阪府的7-11東大阪南上小阪店。今年2月1日,他貼出告示表示,將營業時間改為早上6點至次日凌晨1點,時長從24個小時縮短為19個小時。

松本實敏也是因為不想過勞死。從去年5月妻子病逝後,松本實敏只能獨自經營這家便利店。據他表示,此前已向7-11總部說明過情況,要求增派人手以維持24小時營業,但未得到回應。

松本實敏也不是沒有努力招聘過員工,但流動性很大,且兼職員工不定時,在很多情況下,他需要在常日班後自己頂上夜班,上貨、補貨、收銀都只有他一個人。

8個月內只休息3天的情況,任誰都受不了,松本實敏也是,因此他偷偷縮短了營業時間。

不過7-11也是很嚴格了,確認店鋪深夜時段並未營業後,就向松本實敏傳達“若不恢復24小時營業,就屬於違約”的信息。而如果與7-11總部解約,松本實敏需要支付1700萬日元的違約金。

“我覺得便利店沒必要一定24小時營業啊。”

“不知什麼時候變成了24小時營業,最初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營業的。營業時間回到最初那樣也不錯。如果不能重視加盟店的人和員工,客人也會無法得到更好的服務。”

“最好還是想想公司能做這麼大都是靠誰。”

網友的吐槽鋪天蓋地。畢竟,7-11一向是以人情味登頂“便利店之王”的。

不滿的不只是網友和松本實敏。2月27日,由便利店經營者組成的“便利店聯盟”召開了記者會,商定有關縮短便利店營業時間以及關店事宜。

當然,在輿論的壓力之下,7-11不得不做出改變,迅速宣佈將在部分門店試行非24小時營業制。

02、三步一“7-11”

日本“國民生命線”是什麼?是櫻花?是動漫?是壽司?

其實都不是,是三步一“7-11”、五步一“羅森”的便利店服務。

幾家便利店營業時間的改變,之所以能引起軒然大波,也正在於此。

作為名副其實的“便利店王國”,日本的便利店文化甚至可以媲美我國的火鍋文化。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日本的便利店數量已經達到54501家。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平均每2000個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

到底有多便利呢?

從早餐到夜宵,從洗漱用品到襯衣面膜,從電影票到代繳水電費,從影印資料到衣物送洗,7-11可能是哆啦A夢口袋的原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而如果真的沒有,諸如汽車、家電等,那也是因為店裡放不下。

在7-11約100平方米大小的門店裡,通常會容納3000個左右的單品。若某個單品賣得不好,就是對坪效的消耗。7-11有一支150個人的商品研究團,每天會分析銷售數據,並研究各種商品銷量和利潤,把每一平方米的效率發揮到最大。

7-11的前身是1927年創立於美國德州達拉斯的Southland Ice Company,主要業務是零售冰品、牛奶、雞蛋。1946年,南方公司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於是誕生了“7-ELEVEN”這個名字。

雖然7-11帶著美國血統,但創始人鈴木敏文將這種便利的模式做到了極致。

1973年,7-11被38歲的鈴木敏文從美國南方公司引入到日本,並在東京一間小小的家傳酒坊裡開出。彼時正處於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日本中小企業廳制定了《便利店手冊》,為便利店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開啟了日本便利店的高速發展期。

“不要為顧客著想,而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這是鈴木敏文為7-11定下的價值觀,在他看在,雖然這兩點看似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為顧客著想”還是把自己定位成“賣家”。消而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就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需求。

在這一思路下,7-11甚至連ATM機都沒放過。鈴木敏文曾表示,既然7-11是一家為顧客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那麼每天都要用到的“現金”,也應該是一種便利產品。為此,他拿下了日本零售行業內的第一張銀行牌照,並通過削減功能,將ATM機的生產成本壓縮到了原先的1/4。

絕對的用戶至上是導致7-11俘獲國民心的重要原因。2016年,7-11的8000多名員工,創造了近百億人民幣的利潤,人均創造利潤近120萬元人民幣。鈴木敏下所領導的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SEVEN&I控股公司為全球第四大、亞洲最大的零售王國,營業額約為日本GDP的1.25%。

03、過飽和的便利店

言多必失,店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在日本,便利店的數量已經處於過於飽和的狀態,誇張地說,便利店的密集程度甚至可以和學校門口的小攤“媲美”。

“商店周圍300米以內,竟然有10家便利店,這種過於密集的距離就會對便利店的經營造成影響。不僅如此,大型藥店、賣生鮮食品和便當的地方也在增多,這都在威脅著便利店的生存。”去年,東京高圓寺車站前的便利店主前田宏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曾如此表示。

便利店賺錢的時代似乎要結束了。數據顯示,日本便利店的銷售額在2017年出現了罕見的下滑。

這背後,有網絡新零售的衝擊,但也有便利店成本與時長的博弈。

全年無休,每週工作3天通宵,年收入僅290萬日元(約17萬人民幣),沒錯,這是便利店經營者的現狀。據某一經營者透露,這一收入是在全年無休的情況下獲得的。而如果除去其他開支和花費,到經營者手中也所剩不多。

24小時的營業制曾是7-11等便利店的便利資本,但事實是,深夜和凌晨真正會去便利店買東西的客人很少,但在這段時間內需要付給員工的時薪卻更高。也就是說,在盈利最低甚至沒有的時間段內,卻需要支付更多的人工費。這樣“入不敷出”又勞心勞力的方式讓松本實敏這樣的店主難以支撐。

“希望便利店經營者能擁有縮短營業時間的權利。現在有許多像我一樣的便利店經營者,希望藉此機會也能為他們做點什麼。”松本實敏在27日的記者會上如此表示。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眾所周知的老齡化、勞動力短缺趨勢。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去年10月,日本PERSOL綜合研究所和中央大學公佈了一項調查結果,預計2030年日本勞動力缺口將達到644萬。這一數字約為2017年日本人口總數的約5%。比日本厚生勞動省在前一年7月發佈的121萬勞動力缺口相比,再次出現了大幅增加。

而缺口最大的正是飲食業為首的小型私營服務業。

7-11此次改變營業時間也是出於此理由。該公司公關人員解釋稱:“這是為高齡化及人口減少等的社會構造變化做準備。”

雖然7-11、羅森也開始在店內嘗試新的業態,比如無人便利店,東京JR赤羽站內曾試運行過AI無人商店,但之後並未掀起較大波瀾。或許無人便利店能解7-11們的燃眉之急,但對於曾經稱霸全球的“便利店之王”而言,如何自我變革,進一步趕上新的消費潮流才是更首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