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故事還沒有結束

自從楚平王強奪太子之妻後,便藉故將太子調到北方,調包計的始作俑者奸臣費無極,擔心太子將來繼位之後會找自己算賬,所以屢次在楚平王面前進讒言,說太子對楚王心懷怨恨,如今在外領兵,結交各國諸侯,必有不臣之心。楚平王自己做下失德之事,心中非但不思悔悟,卻想殺掉太子來消除恐懼,昏君奸臣,一拍即合,決定借太子人頭一用。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話說楚太子建,妻子被父親調包,自己又被貶出京城,也是日日寢食難安,得到風聲說自己的楚王父親,要召自己返回國都交代問題,思來想去還是走為上計,顧不上收拾細軟和辦理交接,就逃奔宋國而去。太子無端出逃,太子生母怒召吳人入寇,攜寶器隨吳國公子光而去,楚國大將追之不及,羞憤自盡。

更嚴重的問題

子逃妻走,楚平王醜事再難遮掩,不但列國議論紛紛,楚國朝野也是動盪不安,楚平王又羞又惱,急的是抓耳撓腮,不知如何是好,奸臣費無極再次出場,獻上嫁禍之計,說太子本性純善,都是太傅伍奢教導無方,言下之意,是要伍奢同志把這個黑鍋給背起來。楚平王想想自己乾的破事,又聯想到楚國內亂的傳統,也覺得甩鍋之計甚妙,既能對外有個交代,又剷除了太子的殘餘勢力,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費無極雖然壞事做盡,倒也是可機靈人,懂得斬草除根的道理,他知道伍奢不僅自己牛,兩個兒子也不白給,便以伍奢為人質,召兩兄弟前來,讓他們一家人整整齊齊上西天,伍奢長子伍尚,既不忍父親獨死,又不忍家族傾覆,毅然決定自己前往都城,要弟弟伍子胥惜身保命,以圖來日復仇。

將逃亡進行到底

逃亡之路,從來都是艱辛的,伍子胥逃出楚國之後,不知該往何處棲身,只好先到宋國,投奔老領導太子建。太子建同志雖然也是逃亡,畢竟身份不一樣,吃喝是不用發愁的,沒想到才安生兩天,宋國就發生內亂,君子不入亂邦,只好再次逃亡到鄭國,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太子建同志又秀起了操作,勾結晉國大臣,陰謀推翻鄭國國君,但是保密工作不到位,東窗事發,太子建同志被一刀咔嚓。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太子建同志一把梭哈,小弟伍子胥只能抓瞎,被動技能“腳底抹油”觸發,不過也算夠意思,跑路的時候,帶上了老領導的孩子。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雖然為後世留下幾段軼事,但恐怕他當時想不了這麼多。要說伍子胥同志也算多才多藝,頗有丐幫長老風範,一根棍子一個碗,居然真的來到了目的地,吳國。

併發後遺症

伍子胥同志到了吳國,走了公子光的門路,在吳王僚手下領了工資,並積極的為吳王僚獻謀獻策,只求吳國能跟楚國死磕。伍子胥一心要拿吳國人當槍使,可吳王僚不上道,此路不通,只好另謀他途。吳國公子光能征慣戰,素有野心,伍子胥和他又是老相識,便決定助公子光一臂之力,向他推薦了高級服務員,專諸。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公子光在專諸的幫助下,借吃飯的機會成功上位,成了新任國君,即後世所稱,吳王闔閭。不同於他小富即安的前任,吳王闔閭一直想搞個大事業,讓吳國取代楚國的霸主地位,進而掃平天下。恰巧楚國又出了事,與伍子胥有同樣遭遇的伯嚭同志,也從楚國逃奔吳國而來,懷著同樣的目的,他們走到了一起。

上下一心,其利斷金

以吳王闔閭為首,孫武、伍子胥為將,伯嚭同志擔任狗頭軍師,搭起了班子。吳國君臣上下一心,取代楚國霸主的議題,被提上了日程。吳國這邊磨刀霍霍,楚國這邊卻是渾渾噩噩,楚平王同志自從娶了兒子的老婆之後,也算是重振雄風,和秦國公主生下了新的王位繼承人,可是隻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身體被掏空,也沒地方買腎寶,只好是累死拉倒,兒子接班上任,史稱楚昭王。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楚國被吳國連番折騰,國力日漸衰退,老冤家晉國眼見楚國不行了,便提議組建“倒楚聯盟”,幫楚國上西天,屋漏偏逢連夜雨,楚國的小兄弟們,也耍起了脾氣,投向了敵人的懷抱,吳國一直是反楚急先鋒,自然是不甘人後,祖傳一套插刀神功,使得是無往不利。

運氣來了擋不住

趁你病,要你命。眼見楚國發兵攻蔡,吳國決定進來摻和。公元506年,吳王闔閭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王弟夫概為先鋒,統領水路精兵三萬,王駕親征。大將孫武以精銳吳軍為前驅,千里急行軍,直插楚國腹地,列陣於漢水東岸。楚國形勢危急,楚昭王急命令尹子常,會同左司馬沈尹戌率軍迎敵,吳楚大軍,對峙於漢水兩岸。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孫武率師孤軍深入,楚國將領本來打算夾擊吳軍,可楚軍主將令尹子常為了獨佔頭功,擅改作戰計劃,獨自領軍出擊,結果被吳軍連敗三陣,本來打算逃跑,被大夫史皇勸阻,只好收攏敗軍,列陣於柏舉,再次與吳軍對峙。誰知吳軍先鋒大將夫概,領本部兵馬直殺上來,楚軍一觸即潰,主將臨陣脫逃,大夫史皇戰死沙場。

該來的總是要來

聽聞敗報,楚軍左司馬急忙率軍來救,擊敗了吳軍先鋒大將,眼見形勢即將好轉,可惜孫武帶領吳軍主力也到了,大勢難挽,楚軍左司馬命部下割取自己的首級,回去向楚王請罪。楚軍再失主帥,兵敗如山倒,潰軍一路逃奔郢都,吳軍在後緊追不捨,一路上五戰五捷,兵鋒直逼郢都。

人才流失後果嚴重,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破楚都,鞭王屍三百

吳軍兵臨城下,楚昭王真是機靈,好漢不吃眼前虧,帶著金銀細軟和親信,直接就跑了,領導都走了,大臣們也別愣著了,官都跑了,小兵還掙扎個啥?吳軍順利拿下楚國郢都,伍子胥本想父債子償,可是楚王早顛了,有氣沒處撒,只好挖開楚平王陵墓,鞭王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柏舉之戰,三萬吳軍戰勝三十多萬楚軍,還攻下楚國都城,幾乎把楚國給滅了。此戰之後,楚國霸權落入吳國之手,可是這也不是最終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