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自始皇帝一統華夏,王朝更迭,歷代功業之盛,莫過漢唐。秦法嚴苛,天下苦之久矣,始皇巡幸天下,不期崩於中途,丞相李斯勾結趙高,賜死公子扶蘇,而立胡亥,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一呼,四方景從,秦傳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與西楚霸王並向爭雄,項王烏江自刎,九州遂為漢家天下。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大漢以武立國,終漢一朝,北逐匈奴,西通絲路,南並百越,東盡波濤,疆域萬里,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四百年風雲歲月間,名將如雲,留下多少傳奇故事,歷經千年流傳至今。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決戰沙場似乎是年輕人的專利,但每覽史書,卻總為那些老將軍們事蹟所打動。今天,咱們就來講一講大漢三位老將的傳奇故事。

飛將軍——李廣

李廣,將門虎子,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歷仕三朝。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臨陣勇猛無當,因功拜為中郎。漢景帝在位期間,七國之亂爆發,任命李廣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平叛,血戰昌邑,他斬將奪旗,勇武之名傳揚三軍。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李廣立下大功,本來封侯可期,但因為他私自接受梁王將印,引起景帝不滿,被調任上谷太守,人生命運也隨之改變。李廣久在邊地,歷任各郡太守,只要是漢匈奴接壤的邊郡,都有他的身影,每逢交戰他都身先士卒,因其作戰勇猛,騎射過人,匈奴人稱他為“飛將軍”,李廣也因為對匈作戰有功,被譽為當世名將。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漢武帝繼位後,漢朝開始對匈奴發起攻勢,李廣作為當時最有對匈作戰經驗的將領,開始被委以重任。李廣本以為他大展身手的機會來了,可他卻不知道,這只是他人生悲劇的開始。李廣第一次獨當一面,領萬餘騎出雁門,卻因寡不敵眾被匈奴人活捉,僥倖逃脫回到漢朝,又被一擼到底,再次復出之後,只能給大將軍衛青打下手,後屢次出征,卻沒立下什麼大功。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眼看老之將至,自己卻還沒有封侯,無奈的李廣只好找皇帝陛下走後門,希望老大再給個表現機會,漢武帝同志也真滑頭,這邊任命李廣當前將軍,那邊卻告訴大將軍衛青,李光老了,運氣不好,不要讓他挑大樑。李廣受封前將軍,本打算最後拼一把,可惜命運實在愛開玩笑,沒有衛星定位的他,居然迷路了,漠北決戰根本沒趕上趟。立功不一定有賞,犯錯卻一定有罰,驕傲的李廣不願受辱,憤而自殺。

麒麟閣功臣——趙充國

趙充國,初為漢武帝羽林衛,後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被匈奴大軍圍困,他率敢死隊為大軍打開突圍缺口,身受二十餘創,漢武帝親自召見慰問,感其忠勇,授任中郎,升為車騎將軍長史。漢昭帝時,氏族人反叛,命趙充國為大將軍、護軍都尉,率軍前往平叛,因平亂有功升中郎將,回朝任水衡都尉,後出擊匈奴,俘獲西祁王,再升後將軍,兼水衡都尉。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之後,與趙充國等人共立劉病已為皇帝,趙充國因擁立有功,被封為營平侯。後領漢軍三萬騎出酒泉,遠涉千里,與烏孫夾擊匈奴,匈奴大敗遠遁。解決匈奴之後,羌人部落崛起,大漢騎都尉領漢軍三千騎御邊,為羌人所敗,七十多歲的趙充國再次領軍出征。為了徹底解決邊防問題,他向朝廷提出了屯田之策,並親自籌備實施,羌人多來歸降。趙充國從軍數十年,功勳卓著,去世後掛像麒麟閣,被譽為“昭宣中興”第一將。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少年騎士,大帝羽林,轉戰千里,鎮撫四夷,歷任樞要,良策安邊,壯歲從戎敢血戰,古稀率師奏凱歌,中興天漢第一將,掛像麟閣趙充國。

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據說是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後,王莽篡漢之後,選拔豪傑為己用,任命其為新成大尹,王莽敗亡之後,天下紛亂未定,馬援攜族人逃亡涼州避難,當時割據隴西的軍閥隗囂,任命他為綏德將軍,為自己出謀劃策。是時天下大亂,隗囂割據一方,南邊有蜀帝公孫述,東有位面之子劉秀,他自知實力不足以爭天下,就想抱準大粗腿,派馬援為使,分別到兩家去探探底,看誰能成事。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馬援同志先去四川見了公孫述,覺得他是渣渣,幾年之後,他又去了河南,見到了劉秀同學,一見傾心,回去就跟老闆說這是漢高祖再生,跟著他混準沒錯,隗囂雖然不大相信,但還是遣質子入朝,後來準備自己創業,被光武帝劉秀給消滅了,而馬援同志也正式成為東漢大家庭的一員,開始嶄露頭角。在隴西太守任上一干六年,大大緩解了羌人帶來的邊防壓力,後回朝任職,榮升虎賁中郎將。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西北消停了,南邊又開始鬧騰,交趾(今越南北部)徵側、徵貳舉兵造反,並自立為王,南四郡從者甚多,消息傳回朝廷,光武帝劉秀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等前往平叛,馬援不負厚望,大破叛軍,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並於漢南疆界立下銅柱,上刻銘文,曰:銅柱折,交趾滅。因平定二徵有功,馬援受封新息侯,特賜兵車一乘,入朝站班位次九卿。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得勝回朝沒多久,北邊的烏桓和匈奴又來打秋風,兵鋒直逼三輔,馬援深以為恥,立志要馬革裹屍,親率三千騎兵,巡防邊郡,烏桓的朋友們也很機靈,得到風聲就溜了。要說南邊的兄弟們也真是有活力,剛過沒幾年,湖南的五溪蠻兄弟又出來搶戲,朝廷多次派軍圍剿,都吃了敗仗,年過花甲的馬援同志看不下去了,請命率軍南征。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光武帝念其年老,不忍他再衝鋒陷陣,馬援跟皇帝說自己還很給力,並頂盔摜甲,縱馬馳騁,光武帝劉秀這才放心,命他率各郡募兵和囚犯四萬人,前往武陵平亂,一戰大勝五溪蠻,蠻兵退入山林之中,馬援率軍駐紮壺頭山,準備再戰,但因年事已高,外加水土不服,竟然病故,讓人深感痛惜。

將軍雖老雄心在,縱橫沙場逞英豪,大漢三老將事蹟讓人神往

慧眼識英主,從龍定九州,威德服西羌,豪名退烏桓,南疆立銅柱,花甲徵溪蠻,殞命壺頭山,捐軀以馬革,天漢馬伏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