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做題,你的孩子成績卻為什麼不如別人?

很多同學都有同樣的困惑:該做的題我也做了,該背的公式我也背了,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學霸也是刷題,我也是刷題,為什麼學霸的成績就比我好那麼多?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請你停下正在刷題的筆問問自己:我做這道題是為了什麼?學習要有目的性。這是容易被大部分學生忽視的道理。

同樣是做題,你的孩子成績卻為什麼不如別人?

01、熱愛學習的“好風氣”

高中時,我們班的同學都特別勤奮。每天較著勁地刷題、找老師答疑。我還清楚地記得每節數學課下課後,一群女生嘰嘰喳喳地圍住數學老師問完這裡問那裡的場景。而我也去湊熱鬧,但我一般並不提問,而是在一邊聽她們都在問什麼,同時在心裡默默回答,檢驗自己相關部分的知識有沒有學紮實。而我的同桌就是向老師提問的女孩子的其中之一,而她問了許多問題、記了許多錯題,最後也沒有明顯的提高。

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很簡單:努力不是給別人看的,要把勁兒使在有需要的地方。大家都比著做題、爭著提問,好像大家學習都非常努力,可這些題是為什麼做錯?這個問題背後是哪一塊的知識沒有掌握牢靠?這些關鍵的問題並不是靠刷題、答疑就能解決的。

拿語文學習來講,作文是所有學生共有的大問題。老師們總是建議看點這個書、那個書,同學們也總是喜歡看些範文,並且有意識地去模仿;有些同學還非常主動地堅持每週寫一篇作文。可這真的有用嗎?讀書能積累作文材料、讀範文能學習好的結構和文采,寫作能訓練遣詞造句的能力。

可你自己的作文不好,究竟是哪裡需要改進呢?審題不清、立意不深、主旨不突出、文體不鮮明,都是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靠看書、看範文、反覆寫作能解決的;而後來在輔導學生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寫作中的問題都出在審題和立意的環節,這個問題不解決,看再多的書,積累再多的材料,文筆再優美,都無法帶來真正的進步。

讀書對寫作有沒有好處?肯定有,但你得知道自己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文筆欠佳就讀優美的散文,思路不暢就讀犀利的時評;需要加深立意,就深讀精讀,多加思考;需要積累材料,就多讀速讀,廣泛積累。如果是審題不準確,那讀書就沒有用了,需要練習的是審題啊!

同樣的道理,在平時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只刷題是不夠的,重要的是你為什麼刷題,需要刷什麼題。知識點掌握不牢,就應該刷基礎題;思路打不開,就應該刷難題;一類題目總是錯,就找同類的題目來刷;做題速度慢,就應該掐時間做套題。

所以,學霸和一般同學的區別就在於:學霸們永遠在做自己需要做的題。

其實,從我考上北大開始,就總是有許多家長在向我詢問:“你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呀?”畢業以後當了老師,就有更多的學生來問我:“老師,你那麼厲害,一定有什麼秘訣吧?”每次聽到這樣的問法,我都挺哭笑不得的。人和人的情況不一樣,“取經”永遠沒法解決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具體來講,大家可以按照下面步驟來進行:

1.合上書本,你能不能列出一個高中數學各大板塊和知識點?比如函數,知識點有哪些?(圖像、性質、定義域、值域),題型有哪些?

2.這個板塊裡哪些題你容易錯?為什麼容易錯?比如函數求值域永遠都做不對,是因為什麼。

3.通過刷題,找到問題在哪裡比如我並不知道閱讀分哪些題型——做三套,總結一下題型。我並不知道集合中的題目為什麼總是錯——做十道,找共同點。

4.通過刷題,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5.把刷題解決不了的問題整理出來,愉快地去找老師提問吧!

同樣是做題,你的孩子成績卻為什麼不如別人?

02、引發你的一點思考

其實對於這些問題你只要舉反例,就很容易去找到問題的關鍵。

反例:沒怎麼刷題提高快的人多得很,所以刷題和成績提高和進步根本沒啥聯繫?起碼不是唯一的原因。除非假設如果所有人都是沒日沒夜的刷題成績才有提高。

有退步那就說明:

1 你刷的量不夠

2 你刷的品質不高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刷題呢?

1 是為了學會這個題?

2 是為了學會這類題?

3 是為了學會某個方法?

4 是為了理解某個概念?

5 是為了考查某個能力?

高考/考試考我們什麼呢?

1 是為了考學會這個題?

2 是為了考學會這類題?

3 是為了考理解某個概念?

4 是為了考學會某個方法?

5 是為了考學會的某個能力?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1、2 是非常扯淡的答案,3、4、5 更加像我們要的答案。或者說刷題其實是為了讓我們學會這個能力的一種方式。那學會這種能力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呢?

當你這樣去想的時候,你就發現其實你只要去提高能力,即使做一個題也遠遠超過刷1000道題。你就很容易理解那些看起來的懶人?其實你只要靜下來這麼簡單一想,即使你不是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至少離問題的本質更近一步更近一步幹嘛?即使什麼都不幹也不會讓你盲目的刷題。不盲目的刷題或許比盲目的刷題更加的提高成績。這就是思考的價值。

寫這篇文章的價值其實就兩點:

1.表面:盲目地刷題沒有意義。與其刷題還不如花時間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理解知識的能力(通過理解概念獲得)而題目只是加深你的理解。記住題目也只是加深理解的工具而不是理解本身。

2.對於一個問題不斷地深入的去問為什麼;不斷地去思考,時間花在思考上的時間是值得的。但是好玩的地方在於思考是我們大腦極其不喜歡的。大腦喜歡本能化的東西,但是所有美好的進步的,都是你需要不舒服的,所以不舒服是進步的標誌,讓大腦不舒服讓大腦思考是進步的加速度。

03、好的刷題法寶,刷題中的重要工作

1.做題不能硬“摳”,要運用知識點

做題時,通過讀題,抽取可用知識點;

通過一個可用知識點,回憶與其能夠產生關聯的其他知識點。

2.刷題順序

第一步,按照知識點練習,針對自己知識點的薄弱區,來練習錯題。

第二步,按照題目難度練題,看看自己在哪個難度以後正確率上不去,準確把握自己目前水平,針對性突破。

3.學會總結歸納

在刷題過程中,將每一次做錯的錯題按照題型進行分類,並標註好每道錯題運用的知識點,總結該知識點規律和自己做錯的原因,將積攢起來的錯題歸納成一本錯題集,下次刷題直接用上自己歸納好的題集。

4.集錯本的使用:

集錯主要集平時練習及考試中的錯題;

獨立完成錯題後,要註明當時做錯的原因(如看錯題、沒有掌握方法等),並歸納出完成這一類題的基本思路或方法!

刷題其實就是一個逐漸累積經驗的過程。當練習的次數多了經驗也就豐富、處理的方式也就多、思維也廣闊。

同樣是做題,你的孩子成績卻為什麼不如別人?

04、刷題誤區要注意

看懂就行了嗎?

不少同學看輔導資料時,喜歡看資料上的例題,題目能看明白,就覺得會了,但一旦到了考試時就會發現這些題目自己看到過,但是做起來不是那麼熟練,甚至在考場上做不出來了。做題,不光是看題,尤其是需要寫出過程的題目,比如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等學科的題目,至少要寫出大概的步驟和主要得分點,不能只停留在看題的層面,即使看例題也要動筆寫寫。

建議:不,需要練習規範解法。有些題目一定要像考試做試卷那樣規範地做,規範不是想就能一時半會養成的,需要做大量的練習才能夠規範;大量的練習不意味著就是題海戰術,一道題也可以反覆做,直到看到題目就知道思路是什麼、踩分點在哪裡、規範解法是什麼樣的。

一看不會就立即問人嗎?

有些同學,一看到題目覺得不會,就不再思考,就問其他人“這道題怎麼做?”我非常不喜歡這樣的方式,即使你問也先把題目中的基本條件寫出來吧。尤其是數學題,一定要把題目中的條件試著翻譯成數學語言,你是從哪些角度思考了,把它寫出來,給你請教的同學或老師看;他至少會告訴你,你卡殼在哪裡了、該怎麼轉換思考,這樣的效果比你直接說“我不會這道題”的效果會好得多了。

建議:親自動筆寫出步驟,獨立完成解答。如果別人只是給了你這道題的答案,你看似明白了,但實際瞭解的不深,過段時間,可能又不會了。同樣道理,如果你翻答案,是按照答案的解題思路看步驟,如果理解了,也一定要自己親自動筆寫出步驟,看自己能否在看完答案後獨立完成這道題。

做出來就行,不講究規範性啦?

有太多同學做題不規範。看見過很多同學的試卷,大題的解題過程簡直不忍直視,非常不規範,如果嚴格按照踩分點計算分數,很多是不能得滿分的。老師批改作業極不負責任,只要答d案對了就給分數,養成了很多同學只求結果不注重過程的不良習慣。

建議:很多同學說自己經常因為粗心大意而出錯,有三個重要原因不能忽視:一是知識點沒有掌握透、似是而非;二是解題不規範,不注重解題的邏輯性,容易忽略步驟從而出錯;三是做題太少,計算能力差。所以,做完題目一定要看看標準答案怎麼寫的,自己的思路、解題步驟和標準答案有什麼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