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2019年2月,經各市州文明辦審核推薦,共113名候選人參與“四川好人”評選活動。經專家初評、網上展播、評委會審定30名候選人入選2月“四川好人榜”,其中巴中有2人入選!他們分別被評為“敬業奉獻”、“孝老愛親”類好人。咱們來認識一下吧!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關於李佐英的事蹟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相濡以沫 為鄉村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李佐英,女,漢族,群眾,1964年10月出生,巴中市通江縣陳河鄉董家嶺村村小教師。

她,背學生過河23年,身染重疾;她,堅守村小教育33年,奉獻熱血。為了鄉村的孩子,他成了妻子不離的柺杖。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李佐英給學生上課

她,2012年入圍“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候選人,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感動巴中年度人物”,2014年被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2018年李佐英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他默默無聞,唯有歲月的酸甜苦辣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他們就是相濡以沫,為鄉村孩子撐起一片藍天的李佐英、陳智勇夫婦……

背學生過河23年 身染重疾

李佐英今年50多歲,她家住在陳河鄉陳家壩村的小河邊。1980年,李佐英高中畢業,因幾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為了幫家中父母減輕負擔,同時幫助3個妹妹完成學業,18歲的李佐英通過考試成為一名民辦代課教師。從此就在河對岸的陳家壩村小學開始了教師生涯,這一干就是23年。

學校旁的這條小河,河水雖不很深,河道卻很寬,河內亂石林立,全年很少有枯水季節,學校對面的學生上學必須踩水,上學、放學都靠父母接送。為減輕鄉親們的負擔,從教伊始,李佐英就主動承擔起背送學生過河的重任。每天早上都要蹚水到河對岸迎接學生,把孩子一個個接到學校,放學後,又一個個送到對岸。在枯水季節,李老師背一個小個子,還牽一個大個子過河。春、夏、秋三季,河裡水位升高,李老師就只能一個一個地背。要是上課時遇上下大雨,她就得馬上停課,趕在漲水前把學生送到對岸。38歲的閆純軍,是李佐英背送的第一屆學生,他回憶說:“那時,李老師每天要挽著褲腿,在齊膝的河水裡來回四五十趟,花一個多小時才能把所有學生背過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背孩子過河逐漸成了她的義務和習慣。這一背,就是20多年;這一背,風雨無阻,背了村裡幾代人。

2002年,她時常感到自己雙腿隱隱作痛,但並沒在意。直到2009年,疼痛日益加劇,甚至連走路都成了困難,她才不得不去大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患上了嚴重的風溼病,要想治癒非常困難了。李佐英患病的消息,很快被她曾背過的學生知道了。在外務工的高兵,在城裡給她買來了柺杖;在西藏當兵的楊敦榮,給她寄來了嶄新的綁腿;在政府機關工作的任平珍,為她送上了蒐集的藥方……

堅守村小教育33年 奉獻熱血

從走上講臺開始,她與鄉村的這些純真的孩子一起生活、一同成長,送走了一批,又迎來了一批,她教的學生的娃娃又成了她的學生。她付出了數不清的汗水,更收穫了數不清的感動。鄉村小學的教學房屋都改建了好幾次,唯獨沒變的是令大家都熟悉不過的李老師。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李佐英給孩子們輔導作業

在23年的代課生涯中,她並沒有放棄自學考試。2009年秋季,李佐英順利通過了全縣教師公招考試,成為一名正式教師。按理說,她長期在村小代課,教學業績突出,如今考入了正式教師行列,完全可以申請留在中心小學。可是出人意料,她主動向學校領導申請去了一個全鄉最偏遠的村小學—董家嶺小學任教。她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著手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在連廚具都沒有的廚房裡,她買來鍋、碗等,每天還要去村民家取水,為學生煮飯。她說:“到現在,都有人說我傻,但我沒有一絲遺憾。如今,考入正式教師,我更要珍惜這份工作,將該做的事做好”。

為了鄉村的孩子 感動丈夫 丈夫成了妻子不離的柺杖

因常年接送孩子過河上學,她患上風溼病,雙腿腫脹,行走困難;因捨不得丟下山裡的孩子,丈夫成為她的“柺杖”、學校“編外老師”。

2009年,曾中斷教師生涯的李佐英考取了正式教師資格後,她選擇了離家更遠的董家嶺村村小學。從家門口到董家嶺村小學,常人只需50分鐘,而李佐英每走10分鐘,就不得不坐下來休息幾分鐘,才能繼續行走,即便不休息也要走近90分鐘。陳智勇原本還外出打工,李佐英病後,他不得不放棄打工,回到家中照顧妻子。2010年9月,陳智勇專門學會了駕駛,傾其積蓄買了一輛麵包車,專程接送妻子李佐英上下班,並免費接送公路沿途的學生上下學。

2011年8月,陳河鄉發生了百年難遇的特大洪災,洪水把去董家嶺村村小學的道路沖毀,有車卻沒有了路,陳智勇只得每天背妻子蹚水過河。那崎嶇、泥濘、破難不堪的路上,也多了一幅和諧的畫面,丈夫陳智勇攙扶著妻子李佐英去學校上課。鄉親們親切的稱他為“李老師的柺杖”。陳智勇除了揹著妻子去上課外,還要按時把分配給孩子的食品背送到學校,改善農村學生的營養。

選擇堅守 無怨無悔

2012年秋,李佐英老家的陳家壩村村小學唯一的教師即將退休,20多名學生將面臨異地上學的困境。陳家壩村派村民代表找到了李佐英,請求她再回到陳家壩村任教。

當聽到李老師可能要調走的消息後,一位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將電話直接打給了李佐英,希望她能留下來。

陳河鄉中心校原本打算把董家嶺村村小學撤掉,讓孩子們下山到鄉中心校去讀書。董家嶺村村民又派出家長代表找到中心校。在校長面前,家長一個個地述說:村裡老的老,病的病,孩子要不是李老師照顧,早就無學可上了……希望村小學不要撤,李老師能留下來。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李佐英(中)給孩子們做營養餐

陳家壩村比董家嶺村條件好一些,所以那裡很容易調老師去,而董家嶺村要從外地調老師來的可能性極小。面對陳家壩村比董家嶺村的爭執,為了學生,哪怕陳家壩村小是她最熟悉的的地方,還是離家很近的地方,但她依然選擇了堅守董家嶺村小。

大山中育人三十三載,學生們都盼望著李老師的風溼病早日根治。丈夫陳智勇的行為也感動了鄉親,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他被大家一致推薦為村委會主任。鄉親們都相信他一定能當好這個家。如今的陳智勇,更忙了。

李佐英,堅守著鄉村教育這個樸素的舞臺,體現著人生的價值;陳智勇,默默無聞,擔當著妻子的堅強的後盾,他們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著自己青春和熱血!為鄉村孩子撐起了一片藍天。

關於譚衛明的事蹟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譚衛明,男,1990年7月生,巴中市恩陽區義興鄉清泉寺村人,家裡有一個大十六歲的哥哥。在父親還在世時,哥哥供養譚衛明讀書,直到高二,譚衛明高中未畢業開始外出打工掙錢。患有輕微精神病的母親平時就是做做家務或是零碎的農活,父親則在近郊打打零工兼顧照顧母親,一家子也算生活穩定而平淡,如那個村莊裡無數家庭一樣,千篇一律的數著平凡過日子。後來,哥哥安家落戶在江西。再後來,因父親的離世,一切美好安穩支離破碎,也改變了譚衛明原本平靜的生活。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揹著母親去看病

“土裡刨食畢竟只能勉強保證溫飽,我必須得找份工作努力賺錢,要還之前欠下的債,還得賺錢給媽媽看病……”譚衛民說。

2014年, 譚衛民的父親因一場意外事故去世;母親因受不了忽然而來的打擊精神失常,再加上母親患有嚴重的胃病和高血壓,必須要有人待在身邊。一方面要照顧生病的母親,另一方面為了家庭又不得不去掙錢, 他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帶上母親去外面打工, 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撐起這個家。

他知道這是一條並不容易的打工路,但是他必須勇於承擔。

譚衛民告訴我們, 在寧波打工的廠子裡本來是有職工宿舍的, 但因帶著母親, 他在離廠子比較近的地方租了一間18平米左右的小屋。

從此, 他就開始了廠區和出租房之間來回奔波的生活:白班時, 譚衛民要趕在中午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回去給母親做飯。夜班時, 他又要半夜回去一次幫母親上廁所。

帶母親外出打工期間, 母親多次犯病, 譚衛民也就只有多次更換工作,帶著母親四處看病求醫, 這位瘦弱的青年, 揹著母親上車下車的背影就這樣深深的映入了行人眼中。

“這本就是我應該做的,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現在母親老了,我必須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譚衛民說。

就這樣譚衛民揹著母親不停的換著工作,成都、蘇州、寧波等地都留下他的身影。

由於文化不高、沒有特長,再加入帶著一個生病的母親,他去飯店、夜宵攤、工廠等地方希望找到一份工作,但都碰壁而歸。

譚衛民說,那段時間是他最灰暗的日子,沒有收入,母親又離不開藥,自己每天基本都是方便麵饅頭充飢,節約點錢要買點肉,因為必須要保證母親的營養。

2017年母親病情加重,吃什麼吐什麼,身體也越來越消瘦,各個器官衰竭,從以前的120斤到如今60多斤,生活也基本不能自理了,為了給母親治病,譚衛民不得不放棄現有的工作,揹著母親四處就醫,在回到巴中老家後母親已經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從那以後便下身癱瘓,臥床至今。

手肌肉逐漸萎縮,筷子都拿不住,生活起居需要譚衛民隨時照顧。他不敢出門太久,每次離開三四個小時就必須回家。

為補貼家庭開支,譚衛民在山上種油菜籽和辣椒,蔬菜,還養了幾頭豬,掙的錢都花在了母親治病身上。

“一個人要盡孝,更要懂得感恩,母親把我養大成人不容易,她老了,我就得照顧她”譚衛民說。

從譚衛民家到城裡距離約60公里,每次去醫院複診買藥時,他揹著母親要走3個多小時,來到了山下的車站。等待進城的班車時,他把母親抱著懷裡,就像二十多年前,媽媽抱著年幼的他一樣。

母親上年紀之後,牙齒慢慢掉光了,每頓飯前,譚衛民要用剪刀將飯菜中大塊的肉和蔬菜剪碎,再喂到母親嘴裡。

每晚睡覺前,譚衛民都要陪母親聊一會天。

母親坐在床上喃喃自語:“我這病好又好不了,死又死不了,連累人啊。”譚衛民趕緊勸她別想太多,而他卻總是擔心,怕母親哪一天躺下睡著後,再也醒不過來。

“在過去的4年裡,我與母親相依為命,這4年裡,我漸漸知道如何照顧我母親才能讓她更舒服,我希望就我的這些經驗去照顧更多的和母親一樣的老人,也讓他們能夠更舒服”譚衛民說。

2018年2月母親生日那天,譚衛民特意買了染髮劑,將母親的滿頭白髮染成黑色。母親說自己一下子年輕了20歲,母子倆用一部舊手機拍了一張合影。他說,這麼多年了,還沒有拍過一張真正的全家福,終生遺憾。

巴中2人上榜!2月“四川好人榜”公佈

帶著母親去散心

譚衛民還未找女朋友,他說他不敢輕易去找,生怕將來娶的老婆對母親不好。然而,母子二人還能在一起多久,譚衛民自己也說不出答案。

譚衛民的願望只有一個,賺足夠的錢給媽媽看病。

堅強的他面對生活困境,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責怪蒼天的不公,他只是選擇堅強來面對以後的生活。

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譚衛民依然很樂觀,他說日子再難也要走下去。他堅信以後一定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我用‘布帶’把媽媽和自己綁在一起,這樣背起來省點力氣,媽媽也舒服點……媽媽癱了,我的背就是媽媽的腿。

除了工作、做家務,大部分時間媽媽都這樣趴在我背上去這、去那;媽媽在我背上很安靜,我想,媽媽愛我……身邊的人都說我真不簡單,我不這樣看,小時候,媽媽也這樣揹著我……”譚衛民說。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身邊離不開親人的照顧,這是子女反哺父母報答養育之恩的感人情節,誰也替代不了兒女侍奉堂前對父母的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