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智能功能醫學康復設備 合理把握“醫院前”和亞健康群體

愛康集團董事長張黎剛近日爆出行業“醜聞”引發輿論譁然。其實,體檢行業爆出負面新聞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現在網絡搜索還會發現“體檢正常,什麼都沒查出來,有病一查發現癌症晚期”等等的“網絡傳言”,也有相關主管部門對一些體檢機構處罰和糾正……這次業內人士的爆料,無疑是在對體檢行業的質疑上再填了一把火。


應用智能功能醫學康復設備 合理把握“醫院前”和亞健康群體

隨著整個社會健康意識的升高,給員工每年一兩次的體檢成為不少公司、單位的標配,體檢行業也迅速做大。2012年,健康體檢市場總量為3.7億人次,這一數據在2013年為近4億人次、2014年為近4.2億人次,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預測,2018年我國健康體檢人次將達5.75億。中國的體檢市場,將是一個“千億級別”的大蛋糕。

面對這塊蛋糕,資本蜂擁而至,一時間各種體檢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頭,各種亂象也隨之而來。體檢亂象的成因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經營者“喪良心”地做出損害整個行業信譽的事情來?答案是成本。

以血常規檢查為例,每個去醫院做過檢查的人都知道,抽血化驗後,會得到一張巴掌大小的血常規報告單,報告單裡列有一系列的數值,多數人看這些數字基本和看天書差不多,數值是否正常?不正常的話有什麼問題?這些基本都依賴醫生解讀。


應用智能功能醫學康復設備 合理把握“醫院前”和亞健康群體

哪裡的數值有問題代表這個人可能哪部分的身體機能有什麼樣的病變,這些屬於專業的醫生醫療診斷的範圍,換句話說,屬於“看病”了,而體檢本質上是身體檢查,體檢中心並不是醫院,不可能如醫院一般配置那麼多的專業醫師,並且政策層面,由於醫生多點執業的現實困境,商業體檢機構很難獲取到更多符合資質的優質醫生。

抽血化驗的過程需要護士、需要化驗用的機器,這是一種成本,而需要專業的醫師解讀化驗單,是一種更高的人力成本。

所以對某些體檢機構而言,拋棄血液標本而編造檢驗結果,本質上是為了降低成本,以違規甚至違法的不當手段來降低成本。

再比如,當前涉及腫瘤的檢測價格比較高,少做就等於省錢,而人群中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僅有千分之三,省掉一筆這類的檢測糊弄去體檢的消費者,“露餡”的幾率也不高。

顯然,成本考量,是體檢亂象的重要成因,而如果要從商業的角度提出一個可以解決體檢行業亂象的方案,做減法未嘗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體檢行業亂做“加法”

為了滿足消費者心理層面的需求,許多商業體檢機構大肆宣傳自己有多先進的技術,羅列出非常多的檢查項目,對於並沒有那麼專業知識的消費者來講,經常性地,看到檢查的項目越多,檢測得方法越複雜,就覺得這個體檢中心很周全,也就越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不少體檢機構會大力宣傳如“集CT、核磁共振、膠囊胃鏡為一體的精準體檢套餐”……這等於是體檢行業經營者在競爭的過程中不斷地在做“加法”,看到別人加了,我也加,加來加去,最後恨不得把一個體檢中心加成了一個醫療中心。

體檢行業經營者是要把自己變身成一個民營醫院嗎?如果不是,這樣一味做“加法”的經營方式,並不可取。

事實上,早在2012年,原衛生部制定的《健康體檢項目目錄》中就規定:“主要用於疾病診斷用途的技術和方法不列入健康體檢項目。”

體檢將用於疾病診斷的技術加入進體檢項目裡,一則這些機器設備本身的價格就很昂貴,二則這些項目診斷報告解讀的醫療人手嚴重不足,需要花更多的錢來引進優秀的醫師……雙項成本增加,最後沒有底線的商家便開始“偷工減料”,欺騙來體檢的消費者了。

做“加法”不如做“減法”

體檢中心最根本的業務還是健康檢查。

應用智能功能醫學康復設備 合理把握“醫院前”和亞健康群體

滿足這個功能才是重中之重,將體檢中心裡這些如核磁共振等疾病診斷的項目去掉,不做“加法”改做“減法”,有可行性嗎?當然有。

做減法不是強補自己的弱項去和醫院“爭口糧”,而是減去與臨床體檢衝突的項目和設備及人員成本投入,想辦法做好“醫院前”和“醫院後”,從健康檢測和健康管理入手,在為基數更廣大的亞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的服務中去“淘金”。

以健康檢測來舉例,應用人體電阻抗評測分析技術生物電感應技術的高科技健康風險評估設備HRA,5分多鐘即可完成身體全面檢測,智能給出檢測結果。這種類型的技術設備不需要專業的醫師來操作和解讀檢測結果,受檢者就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各器官組織當前的功能狀態。經過有一定醫學基礎的檢測人員幫助,受檢者可以清楚瞭解自身當前健康風險和早期疾病隱患。發現問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及時去醫院相關科室做醫學診斷和治療。

應用智能功能醫學康復設備 合理把握“醫院前”和亞健康群體

應用這樣的技術和設備,無疑大大降低了體檢中心專業醫療人員的配置成本,而且把握住了“醫院前”和亞健康人群這樣的巨大市場。同樣,應用智能功能醫學康復設備做好“醫院後”以及廣大慢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樣是找到了富礦。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手段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過去曾經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困境,也為嗅覺靈敏的經營者們找到新的掘金點,只要打開思路,即便是“做減法”一樣會增加收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商業體檢說到底是一種市場消費行為,消費市場上,一種“商品”如果失去了信譽,遲早是要被消費者淘汰的。被體檢者察覺出讓人眼花繚亂的體檢項目根本做不到提前檢測出“重疾前兆”,行業整體的信譽敗壞,不僅僅那些“糊弄式”的體檢會被市場淘汰,堅持不糊弄消費者的體檢機構只怕也會跟著倒黴,就如同中國的奶粉行業,這麼多年過去了,還在“償還”當初三聚氰胺事件的“信用債”,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維護整個行業的信譽是一個行業中每一個從業人員的責任,找出一個更合理的解決方案,也是每一個行業經營者必須要去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