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死後他的家人去哪了?隱姓埋名,成為另一個姓氏的起源

眾所周知,年羹堯這個人牛過,也慘過。他最牛的時候,被地方官吏跪著問候,夾道歡迎,他推薦的人才大多數得到朝廷重用,人稱“年選”,雍正為了安撫,在年羹堯奏摺之後留下肉麻兮兮的批覆:就讓我們當一對令人羨慕的君臣吧!你想,雍正是多冷一個人。

年羹堯最慘的時候,身敗名裂。因為把“朝前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青海之功盡數抹去。牆倒眾人推,年羹堯在接受北京會審時被彈劾包含大不敬在內的百十來條罪名,一合計,死上十次都夠了。

他就不明白,自己是如何走到這般地步的?

最後,在京城大獄之內,總算是想明白了:雖然功勳卓著,可是他的僭越也“卓著”,只要他活著,黨羽們就有了奔頭,只要他活著,特權便不是什麼錯事。最終雍正一道聖旨,準其自盡,注意這個“準”字,代表著他躲過了極刑。是恩賜。

年羹堯死後他的家人去哪了?隱姓埋名,成為另一個姓氏的起源

但是仍舊有一點需要明確:年羹堯即便是最慘的時候,都沒有滿門被殺。

在封建時代,皇權象徵了絕對的權威,他的生殺決策可以對抗一切人,甚至是王孫貴族。因此,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某某人謀反了,被滅三族;某人有謀反的假象,三族都被流放。

可是年羹堯沒有。

與他有關的三類人,結局如下:

1.父親年遐齡,哥哥年希堯被奪了官職,但是免去他們的株連。

2.兒子年富,因為早年參與過不少事件,而且年紀稍大,有報仇的風險,所以被殺了。但是年羹堯其他的子女,十五歲以上的被流放戍守邊境,十五歲以下的,倖免於難。

3.年羹堯昔日的幕僚,也就是小參謀們,在雍正看來,最為可惡,所以下令被斬首也就不太奇怪了。可憐的是他們的家人,皆,注意是皆被流放,還不如年羹堯的下場。

我們梳理一下,流放的人基本上跟死了一樣(因為清朝的流放,要麼戍守,要麼給披甲人為奴,環境極其惡劣,有過統計,幾乎是進入了鬼門關),剩下有一線生機的是年遐齡,年希堯,以及十五歲以下的孩子。

這些人當然不能繼續留在京城,這個是非窩子裡,不知道有多少人等著挑他們的錯誤呢。那麼,便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隱姓埋名,遠走他鄉。

年羹堯死後他的家人去哪了?隱姓埋名,成為另一個姓氏的起源

雍正四年,他們帶著家眷、財產,不太光榮的出了城門,這回除了被派去監視的衙差,沒有一個人前去相送。只要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一行人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沒有一個壯年。

他們經過長途跋涉,最終在江都縣這個地方落腳了。畢竟,年羹堯曾經是無人不知的大將軍,是故以“年”姓自居太顯眼了。

改了吧,把姓改了吧。

可是不捨得。

那就把“年”字倒過來,改成“生”吧。(他們覺得,這倆字是相互倒著的,雖然我有點不理解。)

生這個字,本來就是古姓氏,它的起源可以上述至先秦,起碼有六、七個源頭。而自雍正四年後,又多了個源頭,年家人的緬懷。

年羹堯死後他的家人去哪了?隱姓埋名,成為另一個姓氏的起源

其實最後還有一個問題留給我們:為什麼年羹堯的部分家人可以被保住。理由有三點:

1.雖然年羹堯有罪,可是他的父親,兄弟沒有罪,而且他們的成名相較年羹堯還更加早。年家早在明代就是宦官世家,年遐齡青年為官,兢兢業業,六十二歲時得到康熙的嘉獎,准許其帶著官職退休。所以即便他家沒有出個大將軍,也能穩步到達後來的位置,只是時間早晚的區別。

2.年羹堯之妹敦肅皇貴妃,活得小心謹慎,對待兄弟的僭越表示出堅定的不認可(這點兒跟甄嬛傳很不同),而且多次從中勸阻。這年妃與雍正感情非常好,起碼史料中是這麼表現的,她生下過許多孩子,有男有女,但都夭折了,最後年妃自己身心俱疲,英年早逝。雍正對她是又心疼又愛護,所以對她的家人也會網開一面。

3.雖然年羹堯客觀講是犯了國法的,但是這些僭越有不少是雍正初年刻意放縱。皇帝需要一個人,為自己平定邊疆,為了安撫他,養出來不小的氣焰。至於為什麼最後非要把這火苗壓下去呢?不需要也不敢要了。(再養就成權臣了)這點,雍正心知肚明,大臣們也瞭解。殺的太狠,容易讓大家寒心。

年羹堯死後他的家人去哪了?隱姓埋名,成為另一個姓氏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