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

初看到“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這句話的時候,相信不少人都納悶,農村不是生孩子的時候更喜歡生男孩嗎?為什麼現在反而認為生女兒多的人家才好呢?

生個兒子爹媽愁,生個女兒住高樓。過去是重男輕女,現在是重女輕男。“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道理,但細想起來還是有理由的。但無論男孩女孩,只要有用,不等不靠,都是一等一的人。

下面還有一句,一個兒子四等人,兩個兒子不是人。

這和現在流行的“銀行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生個兒子是建設銀行,生個女兒是招商銀行,兩個兒子是民生銀行,三個兒子是匯豐銀行,兩個女兒是浦發銀行,三個女兒是興業銀行。

老人常說“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


現在在農村,確實生女兒比兒子好!一兒一女雖然湊成好,但也沒有兩個女兒好。

“兩個女兒一等人”,如果家裡有兩個女兒,那家裡勢必會有一個上門女婿,這樣的話家裡的事情上門女婿基本都可以幹,為了能夠取悅家裡人,自然對父母非常好,而且另一個女兒也一定會做好監督和陪護作用;“一個女兒二等人”,雖然有了上門女婿,但少了監督和陪護,自然在家裡說話底氣就差了,所以說是二等人;“一兒一女不是人”,一兒一女是最麻煩的,贍養父母就會出現矛盾,女兒大多外嫁,家裡的財產基本都歸兒子,但是父母也養活過女兒,所以就會出現利益矛盾,父母夾在中間最難過。

老人常說“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


一方面在成長過程中,兒子惹的是非比女兒要多得多,稍不注意就會有人打電話來叫父母“出警”,經常對人家是說不盡的好話。如果是女兒往往就會乖巧許多,很多事情還會主動替父母分擔考慮。

另一方面兒子長後婚姻也是一件讓父母頭疼的事情,特別是彩禮,不讓當父母的一貧如洗,哪裡肯罷休。大兒子的彩禮如果要少了,又怕將來太吃於,二兒子結婚又有大兒子在那裡作對比,也不會輕鬆。如果是女兒就沒有這方面的操心了。

老人常說“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


所以農村才有“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兩個兒子四等人。”這樣的說法。這種說法和“兒多母苦”如出一轍。

當然這只是農村一種社會現象,對於父母來說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只要他們能過幸福,再苦再累都願意,再苦再累都值得。而且只要教育得好,兒女能夠出人投地,不管什麼事情,不需要操心的。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兒女一定要孝順父母,不要違背父母的意志,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動物尚且有感恩之心,作為人則更要如此,不要去做一些有違良心的事情,我們在變大,父母在變老,盡心行孝才是正理,不要把老人送去敬老院,試問你出生以後父母把你送去孤兒院,你是何感受?

其實我覺得還是因為現在養一個兒子的花銷和精力要比女兒大得多,女孩子養大了以後父母就什麼也不用愁了,將來還會照顧自己。但是養一個兒子就不一樣了,現在養個兒子需要父母操心將來娶媳婦,買房子,買車,這些都是問題,並且,在兒子還沒長大的時候就已經在盤算這些了,工作更加努力辛苦,各處能省則省為兒子攢錢,所以說的三等人的意思並不是說真麼低人一等,只不過需要自己做出更多的犧牲,生活質量肯定不如養個女兒的生活質量高。

但是我覺得這些只是當下的一個現象,到底生兒生女其實並不重要,畢竟全家和睦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誰也不會因為生的男孩或女孩來差別對待,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