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摘 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提出表明我國農產品市場供需關係已經發生改變, 農業發展矛盾已經由生產矛盾轉向流通矛盾。因此, 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發展農村物流已迫在眉睫。當前農村物流利好政策的不斷頒佈以及物流技術的不斷提升, 推動了我國農村物流業的升級轉型。但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缺乏農業保險保障機制、運營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因此, 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物流企業積極參與農村物流建設, 保險企業進駐農村市場, 物流企業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勢, 拓展服務功能, 創新農村物流商業模式。

一、農村物流基本概念與特徵

2015年12月, 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概念並要求我國各地農村要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真正地契合市場需求, 從而形成農產品質量過硬、農業生產結構合理的農業供給體系。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標誌著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求關係已經發生重大改變, 農業發展已經由生產矛盾轉向流通矛盾。因此, 在我國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 探究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 建設農村物流體系意義重大。

當前, 學術界對農村物流的概念和內涵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王新利 (2002) 從集成角度出發, 認為農村物流是集農產品倉儲、運輸、銷售及農民從外部獲得基本生活用品的綜合性產業。謝水清 (2006) 提出農村物流是與城市物流相對的概念, 農村物流並不是指農產品的流通, 它是為農村和農民提供一切生產與生活的總稱。吳委哲 (2014) 從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角度出發, 認為農村物流是為解決農產品由生產環節到銷售環節, 如何快速且安全地運輸到城市的過程。朱萌敏 (2015) 拓展了農村物流概念與內涵, 認為農村物流不僅僅是農產品從農村向城市運輸, 也包括城市向農村運輸其它產品。即農村物流是指在農村地區範圍內, 一切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以及其它經濟活動所引起的物流活動, 並指出物流活動包括:農業生產物流、農產品銷售物流及農產品廢物回收物流以及農民消費物流。

由於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都存在著某些固有特徵, 而這些固有特徵又時刻影響著農村物流在各環節的運營方式, 進而形成了農村物流區別於其它形式的物流特徵:第一, 農村物流季節性特徵。由於農業生產本身就存在較強的季節性, 即不同時節需要種植不同種類農作物。而不同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量也不同, 所以農村物流存在季節性特徵;第二, 農村物流複雜多樣性特徵。農村物流複雜性指我國農村物流需求量大。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 無論是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還是最終農產品的生產量都十分巨大。農村物流的多樣性指農村物流運輸方式的多樣性。由於我國農業包含農、林、牧、漁、副等多種形式, 而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與最終農產品所要求的運輸方式和技術要求不同, 例如, 糧食類農產品可以使用汽車等普通交通工具運輸且技術簡單, 而生鮮農產品一般使用空運以及冷鏈運輸技術;第三, 農村物流分散性特徵。由於我國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家庭為基本單位, 因此個體化的農業生產者對物流需求量較小, 難以形成規模。此外, 不同農戶種植的農產品不同, 因此對農村物流的服務需求也不同。農村物流作為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城市物流或者其它形式物流一樣, 具備包裝、信息處理、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等功能, 對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二、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

1. 利好政策頻發, 農村物流業發展迅猛

自2009年財政部頒發了《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第一次為建設農村流通網絡體系設立專項資金以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若干利好農村物流發展的政策, 例如2009年農業部、商業部等國家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推動農村郵政物流發展的意見》, 提出打造集約化與網絡化的農村郵政綜合服務平臺, 要在2012年時建成“佈局合理、雙向高效”的農村郵政服務體系;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 要求各地政府儘快出臺與農村物流發展相配套的具體措施, 以促進農村物流業的健康發展, 並強調要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2014年國務院頒佈保險行業“新國十條”, 將農村物流領域作為農業保險覆蓋的主要領域。“十二五”期間, 國家發改委等十二部委發佈了《全國物流園園區發展規劃 (2013-2020) 》, 首次將農村物流業按照規模劃分了三個級別, 為我國農村物流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此外, 近年來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提出了許多利於農村物流發展的政策與意見, 為我國農村物流發展提供了方向。

在眾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 我國農村物流業發展迅猛, 取得了矚目的成績。首先, 農村物流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其中與農產品商品價值相關的農產品物流總額由2006年的1.35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60萬億元, 平均年增長率為10.5%, 發展迅猛 (圖1) ;其次, 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明顯, 農村物流運輸能力增強。根據《2016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數據顯示, 截止到2016年, 我國農村公路里程數為395.98萬公里, 其中村道里程數為225.05萬公里、鄉道里程數為114.72萬公里、縣道里程數為56.21萬公里, 通硬化路面的鄉鎮數量佔全國鄉鎮數量的99.99%。較2015年提升0.38%;最後, 農產品冷鏈運輸發展較快, 用於冷藏運輸的車輛數量增長明顯。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 截止到2016年底, 我國冷鏈運輸市場規模為2200億元, 較去年增長22.3%;全國冷庫總量為4015萬噸, 較去年增長8.2%;冷鏈運輸車數量為11.5萬臺, 較去年增長23.6%。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圖1 2006-2016年農產品物流總額

2. 互聯網電商企業踏足農村業務, 推動農村物流業升級轉型

自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之後, 各地政府紛紛推出農村電商發展政策, 為電子商務產業進入農村提供了政策保障。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 農村電子商務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農村電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 截止到2017年12月, 農村地區網絡銷售總額為12448.8億元, 較2016年增長39.1%, 其中農村實物產品網絡銷售總額為7826.6億元, 同比增長35.1%, 農村服務類產品網絡銷售總額為4622.2億元, 同比增長46.6%, 生鮮農產品網絡交易總額為1391.3億元, 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0%。伴隨著農村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 農村物流服務需求持續高漲, 因此許多大型互聯網電商企業為了拓展農村業務, 以優質服務獲得農民認可, 紛紛開展農村物流佈局。其中, 以互聯網電商企業京東、阿里巴巴和蘇寧的農村物流佈局最具有代表性 (表1) 。顯而易見, 互聯網電商企業在農村物流的佈局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成為了農村物流發展的新動力。同時, 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使用, 還將推動農村物流朝向農村智能物流轉型與升級, 為農村物流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徑。

3. 農村物流業技術含量不斷提升, 農產品質量得到保障

物流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 其運行效率的高低取決於物流硬技術和物流軟技術的成熟度以及二者之間的協調度。當前, 應用在農村物流業的技術包括:物聯網技術、無線射頻技術、電子貨架管理技術以及無人機配送等技術。由於農產品需要保鮮特性, 因此農村物流相比於城市物流或者其它形式的物流對物流技術要求更高, 主要表現在包裝、運輸以及裝卸環節, 其中運輸環節如何保鮮最為重要。目前, 農產品運輸保鮮主要使用冷鏈物流技術, 即使用製冷技術手段, 使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始終保持在低溫環境下, 從而保證農產品的鮮度與品質, 防止汙染。隨著農村物流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多以及人們對農產品品質需求的日益強烈, 我國從事冷鏈物流的企業不斷增長。根據中國冷鏈物流聯盟統計數據顯示, 按照地域劃分, 截止到2016年底, 我國華東地區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為362家, 華中地區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為109家, 具體統計如圖2所示。此外, 我國2016年全國冷庫存儲量達到4015萬噸, 較去年增長8.2%。種種數據充分表明我國農村物流核心技術發展迅速, 不僅利於農村物流發展, 更能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表1 典型互聯網電商企業農村物流佈局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圖2 2016年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各地區數量 (單位:家)

三、我國農村物流商業保險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1. 我國農村物流商業保險模式

(1) 基於郵政快遞的傳統農村物流模式。郵政快遞作為我國最早開展農村快遞業務的企業之一, 目前已經將服務範圍覆蓋到所有農村地區, 即使是特別偏遠的農村地區, 郵政快遞也可以為其提供快遞服務。基於郵政快遞的傳統農村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徵:第一, 郵政快遞終端實體服務站遍佈全國各地, 基本實現由村到鄉到縣到市再到省的線性網絡服務與管理模式, 服務對象具有廣泛性和分散性;第二, 農村郵政快遞長期紮根農村, 對我國“三農”問題認識深刻, 再加上從村到省的線性網絡佈局使農村與城市信息交互更加深刻, 可以讓農民及時瞭解城市需求, 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農產品的種植與生產, 保證農民利益最大化。郵政快遞農村物流商業模式如圖3所示。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圖3 基於郵政快遞的農村物流商業模式

(2) 基於農業產業鏈的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流模式。基於產業鏈的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流模式的核心是農產品加工企業, 它是連接農產品與市場的中間環節。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 農產品加工企業會向生產者提供基本生產資料或者相應生產技術, 使農業生產者可以生產出符合標準與要求的農產品。對於農產品生產者而言, 只需要根據訂單需求生產相應的農產品即可, 無需考慮農產品的包裝、存儲以及銷售等問題。基於農業產業鏈的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徵:第一, 該種模式的主導者必須是大型農業生產企業, 並且具有連接下游銷售渠道能力;第二,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 農產品加工企業具備加工、包裝、運輸以及銷售等能力, 縮短了整個農產品產業鏈長度, 提升了產業鏈運作效率, 降低了市場風險。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流模式如圖4所示。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圖4 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流商業模式

(3) 基於專業化分工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農村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企業農村物流模式是隨著農村物流需求快速增長而逐漸形成的農村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會參與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等活動, 只從事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物流環節, 例如向農民提供生產資料或者將農產品發送到各地區的配送中心後, 再運輸到農產品需求地。第三方物流企業農村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徵:第一, 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資金與業務優勢, 會根據農村地形、環境以及生產和生活方式, 選擇合理的區域建立配送中心, 並於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城市中的物流網絡相接, 因此服務範圍更廣;第二, 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物流技術更加專業與完善, 農產品的倉儲、運輸與配送等環節都有相應的管理系統與運輸系統, 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輸效率更高。同時,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運輸過程中會針對不同農產品採用不同的標準化操作流程, 使農產品在整個倉儲、運輸與配送過程中都會處於合適的環境當中, 可以降低農產品的損耗率以及保證農產品質量。第三方物流企業農村物流商業模式如圖5所示。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


圖5 第三方物流企業農村物流商業模式

2.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1) 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農村網絡覆蓋率仍然較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物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對農村物流業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意義重大。當前, 我國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後主要體現在農村物流網點較少, 配送體系不完善, 物流運輸線路無法覆蓋到所有農村地區。在道路建設方面, 雖然我國農村硬化路面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是, 根據相關調研資料顯示, 我國農村路面普遍為3.5米寬的單車道公路, 只能支持輕型運輸卡車。而農產品生產及銷售往往數量極大, 輕型運輸卡車顯然不適合農產品運輸。如果使用輕型運輸卡車進行多次往返運輸, 勢必將提升物流運輸成本。此外, 我國農村網絡通訊建設與發展仍然薄弱。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 截止到2017年6月, 我國農村網絡覆蓋率為26.7%, 4G移動網絡行政村覆蓋率為65%, 遠遠落後於城市。然而, 現代物流發展極其依賴互聯網網絡, 所有的物流企業都將使用互聯網網絡以及移動通訊技術進行信息傳遞以及管理, 因此農村網絡通訊建設的落後勢必影響農村物流運行效率和發展。同時, 農村物流保險發展緩慢, 我國農業保險產品的創新不足也是阻礙農村物流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保險產品單一, 趨同性較強, 支農惠農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2) 農村物流發展保障措施不健全, 農村物流人才匱乏。當前, 我國農村物流業管理較為混亂, 產業發展缺少直接的管理部門, 導致相關財政支持和稅收減免政策落實不到位。而且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運行與管理存在分割狀態, 因此各地區的農村物流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例如, 從冷鏈運輸所需要的冷庫容量來看。根據中國冷鏈物流聯盟統計數據顯示, 按照七大區域劃分, 截止到2016年底, 華東地區冷庫容量最高達到1567萬噸, 佔比37.20%;隨後依次為華中地區649萬噸, 佔比15.45%;華北地區516萬噸, 佔比12.28%;華南地區428萬噸, 佔比10.19%;西南地區394萬噸, 佔比9.38%;東北地區292萬噸, 佔比9.80%;西北地區239萬噸, 佔比5.70%;各地區差距較為明顯。此外, 農村物流人才匱乏問題嚴重, 已經影響到農村物流業發展。農村物流人才匱乏的原因有兩點:第一, 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近年來, 雖然我國大力發展物流產業並培養了許多具有物流技能的物流人才。但是該部分的物流人才主要是針對城市物流, 他們並不瞭解農村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物流特點, 因此無法適應農村物流發展需求;第二, 農村與城市在教育、醫療、居住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明顯差距。農村的生活條件以及生活環境無法吸引到合適的物流人才。

(3) 農村物流服務模式單一, 運營成本較高。當前, 我國農村物流業主要向農民提供基礎的農產品運輸服務。與城市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相比, 農村物流企業還缺少物流金融、物流信息以及中介服務等增值性業務, 因此導致農村物流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缺乏創新與發展動力。而在運營方面, 由於我國農村分佈較為分散, 因此物流企業想要實現農村物流業務全覆蓋需要在許多區域建設相應的服務點。同時, 每個服務點還需要配備若干服務人員與運輸車輛等交通工具, 因此導致物流企業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較高。此外, 農村人口分佈並不是很稠密, 如果只為一個或者幾個農民配送產品同樣會增加物流企業運營負擔。統計數據顯示, 農村物流的配送運輸成本是北京以及上海等城市配送運輸成本的5倍, 再一次表明了農村物流運營成本高問題。

四、促進我國農村物流業發展的政策與建議

1. 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

農村物流作為連接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樞紐, 是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影響因素, 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 政府需要發揮其職能作用, 完善與農業物流運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為農業物流發展提供良好支持。第一, 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 合理規劃公路網絡, 實現城鄉公路連接, 鄉與鄉之間公路相接。建議各地政府以現有的公路幹線為基礎, 向下修建公路拓展至各村, 以滿足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需求。同時, 對於老路或者狹窄的農村公路要及時翻修與改建, 提升公路運載能力, 以適應農產品運輸數量大特徵;第二, 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 提升農村地區信息化程度。由於現代物流發展極度依賴網絡信息管理與信息傳輸, 因此完善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並建立農村網絡信息平臺, 將對農村物流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此外, 互聯網以及移動信息等技術會為農民提供一切與農業生產與發展相關的信息資料, 對促進農業發展以及提高農民收益具有正向作用。因此, 建議政府可以降低農村網絡資費, 給予農民以及農村物流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 以此提升農村互聯網網絡普及率和使用率;同時促進互聯網保險和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 擴大農業保險在農村物流領域的覆蓋面, 增加保險服務的產品和種類, 為農村物流的健康快速發展保駕護航。第三, 完善農村物流業法律政策, 加強政府監管力度。農村物流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 由於發展時間尚短, 因此必須需要相應的法律政策保障, 以促進農村物流健康與規範發展。現價段我國農村物流法律法規的監管主體相對分散, 在運輸、倉儲、配送、加工等環節的監管主體隸屬於不同主體, 而監管部門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機制, 因此往往造成監管低效, 甚至是監管衝突。此外,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農村物流商業模式以及法律問題不斷湧現, 因此還需加快農村物流法律政策的建立速度。

2. 統籌農村物流發展規劃, 建立農村物流發展機制

由於物流產業的運行依靠的是不同區域之間的物流協作以及具有主次等級劃分的網絡化佈局。如果各地區的農村物流業孤立發展, 勢必將導致我國農村物流業無法形成完整體系與統一的組織, 從而影響農村物流運行效率, 阻礙其發展。因此, 統籌農村物流發展規劃, 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協調機制、標準化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機制勢在必行。第一, 由於我國物流業中各個環節的監管主體各不相同, 例如, 運輸環節會歸鐵道、交通、航空等部門監管, 流通加工環節會歸工商部門監管。因此, 消除多部門監管問題, 實行統一管理、協調管理意義重大。建議按照省為單位各自建立一個物流產業監管部門, 實現省內農村物流業統一管理。同時, 各省物流產業監管部門需要定期組織會議, 商討與交流發展經驗, 落後地區的農村物流業可以學習發達地區的農村物流業, 以平衡我國物流業總體發展水平;第二, 制定農村物流業技術標準和規範, 實現農村物流標準化發展。建立行業化標準有助於降低物流企業運行成本以及提升農村物流運行效率。例如, 在包裝階段和運輸階段。標準化包裝有助於最大化利用包裝盒, 不易造成資源浪費, 節約成本。而標準化的產品包裝在運輸階段, 可以保證包裝後的產品可以適用於各地區的運輸設備, 如托盤、叉車等, 解決時間, 提升運行效率。此外, 農村物流業的標準化發展更利於監管部門的監管, 為監管部門提供監管依據;第三, 建立完善的農村物流人才培養機制。農村物流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可以從兩方面出發, 一方面, 由政府牽頭組織, 如鼓勵高等院校開設農村物流專業, 培養人才。同時, 政府可以建立農村物流人才培養計劃專項資金, 增加對相關院校的資金投入, 用於建設物流實驗室以及教學實踐基地, 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具的農村物流人才。另一方面, 物流企業也應當建立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 如定期在企業內部開展相關業務培訓, 增強企業員工業務素質與業務技能, 或者選拔一批職業技能較高的員工, 派送到相關領域的社會培訓機構, 補充理論知識和提升業務技能, 以滿足農村物流發展的需求。

3. 創新農村物流商業模式, 拓展農村物流服務功能

出於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考慮, 許多在城市開展物流業務的中小型物流企業都不願意在農村地區開展, 從而導致我國農村物流運營主體單一, 無法形成有效的規模效益。因此, 需要增加農村物流運營主體數量, 通過豐富經營主體的方式, 創新農村物流商業模式, 以更多優質的服務增加農村物流企業的收益。第一, 通過政府政策引導方式,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農村物流業建設當中。例如, 政府可以對開展農村物流業務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或者提供財政補貼, 激勵企業參與熱情。同時, 各地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或者村鎮銀行還可以針對農村物流建設推出相應的融資產品, 通過降低利率、折扣利息等方式助力農村物流業發展;第二, 積極向農村地區引入新技術與發展模式, 創新農村物流商業模式。當前, 隨著我國“互聯網+”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 互聯網電商產業發展迅猛, 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因此, 各地政府可以向農村地區引入互聯網電商產業, 以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農村電商產業。當各地的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 形成了規模經濟時, 必然將吸引更多的企業在農村地區開展物流活動, 發展“農村電商物流”, 同樣有利於農村物流業發展;第三, 充分發揮物流產業的服務性質, 在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村的背景下, 積極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 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服務內容, 以拓展農村物流企業服務內容與對象。例如, 開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有機農作物採摘等項目。其中, 當地政府負責農村特色建設與發展, 農村物流企業負責對外推廣與宣傳, 將物流業務與其它產業進行深度融合, 以實現農村物流企業業務增值, 增加企業收益。

原標題: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商業保險模式與優化策略——基於供給側改革視角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