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曹錕吳佩孚的“三把槍”,黎元洪選擇辭職,不走有何後果?

什麼叫蝴蝶效應,今天的我們都會了解一點,但對於百年前的黎元洪來說,只能是一頭霧水,他心裡肯定有一個疑問“為何外國人被綁架了,要走的卻是我呢?”

發生在北洋年間,山東境內的火車大劫案,一車外國人被綁架與黎元洪下臺之間看似毫無關聯,卻又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控,一點點的推倒多米諾骨牌,最後直指黎元洪。

而在面對背後操控者曹錕吳佩孚的“三把槍”的時候,黎元洪似乎除了下臺沒有別的辦法了,那他如果賴著不走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面對曹錕吳佩孚的“三把槍”,黎元洪選擇辭職,不走有何後果?

第一把槍

在這樁火車綁架案中,黎元洪政府就一直被劫匪牽著鼻子走,而列強因為涉及到本國的公民被綁架,言辭激烈,情緒激動,也給了曹錕吳佩孚利用的機會。

曹錕和吳佩孚的這“第一把槍”就是列強勢力,這也是威力最大的一把,因為當時北洋政府陷入財政危機,只能靠著向外國借錢度日。在這件事上,列強的態度格外強硬,要縮減借款,還要暫停之前許諾給北洋政府的利益,還要派兵駐防保護本國國民安全。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不是黎元洪可以應付的來的,如果列強不給借錢,沒錢政府就關門了,他就成了光桿總統。而如果停止了之前在華盛頓會議上外交人員努力爭取的利益,甚至還藉此派兵進駐,那黎元洪就會成為史書上的罪人,這個鍋,他背不起也不想背。

面對曹錕吳佩孚的“三把槍”,黎元洪選擇辭職,不走有何後果?

第二把槍

曹錕和吳佩孚準備的“第二把槍”來自北洋政府內部,首先是內閣成員辭職,留個黎元洪一個爛攤子,讓他一個人忙的焦頭爛額到處填補漏洞。

然後再讓馮玉祥發動首都的軍警集體向黎元洪討薪,這一招是一石二鳥。向北洋政府討薪在那個時代時有發生,而發動軍警討薪可不多見。

警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強制力量,如果這個團體亂了,那離整個社會動盪也不遠了,面對來勢洶洶的軍警,黎元洪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過幾天就發工資,不過這也是權宜之計,他知道北洋政府根本沒錢發工資,拿什麼發啊,只能先跑了,而如果留下來就只會面對混亂軍警的怒火,壯烈殉國了。

面對曹錕吳佩孚的“三把槍”,黎元洪選擇辭職,不走有何後果?

第三把槍

前邊發動軍警討薪也是為了這“第三把槍”做鋪墊,如果說面對前兩把槍的時候,黎元洪還有時間考慮解決辦法,而面對這“第三把槍”,他只能抓緊時間收拾細軟了。

之前因為內閣辭職,軍警討薪而人群示威,黎元洪哪裡也去不了,只能被堵在總統府內,顯然曹錕吳佩孚也不想讓他好過,切斷了總統府的水電。

而門外就是洶湧的討薪和示威人群,黎元洪現在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如果在繼續待下去,他耗不起,府裡的餘糧很快就吃完,沒水沒電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只能離開總統府再做其它打算。

面對曹錕吳佩孚的“三把槍”,黎元洪選擇辭職,不走有何後果?

其實這也是曹錕吳佩孚對黎元洪的耐心耗盡了,當初讓他出山也只是做個過渡,現在黎元洪的任務已經完成,如果他能識趣的離開,還能給他一個體面的待遇,但黎元洪不準備退。

結果卻在面對曹錕吳佩孚“三把槍”的時候,為了保存顏面只能選擇趕緊離開,不走的話,“每一個把槍”的子彈都不是黎元洪能承受起的,輕則性命不保,重則身敗名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